点外卖、喝糖水、买买买、葛优躺……重塑健康生活方式,当代人如何走出四大“依赖”?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5-09-01 17:32

摘要: 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太多“依赖”。如何走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多重依赖?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同时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重口味依赖、沙发依赖、短视频依赖、购物囤积依赖……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太多“依赖”。如何走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多重依赖?9月1日,“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发布会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


如何摆脱“外卖依赖”和“甜蜜依赖”?


当下“点外卖”成为很多人每天习惯。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吴江表示,长期依赖外卖等同于将自身的饮食健康“外包”出去。从营养学视角来看,主要有三大健康隐患:


一是“三高”——高油、高盐、高糖。 商家为追求风味和“锅气”,往往大量使用调味品,导致外卖普遍油、盐、糖超标。长期摄入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病以及肥胖的发生风险。


二是营养结构失衡。外卖套餐通常以精米白面和大块肉类为主角,蔬菜粗粮是配角。这容易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即“隐性饥饿”,引发便秘、口腔溃疡,削弱机体免疫力。


三是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不少外卖商家的环境、食材新鲜度和操作规范无法监控;部分外卖包装(如某些塑料餐盒、防油纸袋)在接触高温、高油食物时,可能发生有害物质迁移。


对于“外卖依赖”,专家建议“聪明点餐”,优先选择口碑良好的正规商家,主动挑选蒸、煮、炖等轻烹饪菜品,避开油炸或红烧类重油菜肴。下单时备注“少油少盐”要求,并额外加单一份蔬菜菌菇,弥补营养缺口。


“奶茶续命”“可乐提神”,越来越多人有“含糖饮料依赖”。吴江说,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而一杯400-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往往就会超出这一限量。当人们习惯性地通过这类饮料提神、续命,可能已经形成依赖。这背后的生理机制是糖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带来即时的愉悦与“提神”错觉,这种“奖赏机制”极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一旦不喝就感觉“没精神”。


市面上大多数含糖饮料均以果葡糖浆、蔗糖等添加糖为主,这些成分极易在肝脏直接转化为脂肪,诱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长期过量摄入还会持续加重胰腺负荷,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口腔细菌同样“嗜糖如命”,分解糖分后产生酸性物质,会侵蚀牙釉质,造成龋齿。体内过剩的糖,还会产生破坏胶原蛋白结构的物质,使皮肤松弛、失去弹性,加速老化。


想要健康美丽又解渴解乏,怎么办?首先,降低频率,先从每天一杯减为两三天一杯。点单时,主动选择“三分糖”“无糖”,让味蕾逐步适应低甜度的饮品。


二是寻找健康替代。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可以尝试无糖的绿茶、红茶、咖啡、苏打水。或者用柠檬片、薄荷叶、黄瓜片、水果块制作天然风味水,健康又美味。


三是识别并改变习惯。分析自己什么情况下最渴望含糖饮料——压力大、疲劳,还是无聊时?找到诱因后,有意识地用其他方式应对,如散步、听音乐或做一些伸展运动,逐步建立健康应对机制。


“囤积成癖”管不住自己?


时下,不少人喜欢“买买买”的同时“囤积成癖”。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说,心理学家把这类人称为“仓鼠型人类”。大家囤的不是货,是安全感!囤积行为还反映出个体对决策的逃避心理:总觉得“万一将来用得上”,这种对“潜在损失”的过度担忧,让人最终选择“先留着”来规避决策压力。她表示,囤积行为是安全感缺失、情感寄托需求与消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动因,才能帮助我们在人与物品间找到更健康的平衡。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道德谴责或简单戒断,而是对整个生活系统的重新审视。所以,解药或许不在于简单地戒断这些依赖,而在于重建生活的意义架构。”乔颖表示,健康的依赖通常具备可控性。然而,当行为逐渐脱离实际需求,转为情绪驱动时,就可能滑向病理性依赖。例如,明明不饿却因压力狂点外卖,熬夜刷短视频只为逃避次日的工作焦虑,或不断囤积物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


针对轻度依赖,可通过行为替代法逐步调整。比如,用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以短途散步替代“沙发瘫”,或设定短视频的每日使用时长。关键在于找到能提供类似满足感的健康替代品,而非强行戒断。


若依赖已比较顽固,认知行为疗法是有效工具。通过记录触发依赖的情境(如压力大时暴饮暴食)、分析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只有吃甜食才能缓解焦虑”),再逐步用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如深呼吸、短暂散步)替代原有行为。此外,环境设计也至关重要——删除容易诱发冲动的外卖或购物APP,在沙发旁放置哑铃或书籍,从而减少依赖行为的发生。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依赖(如囤积障碍、暴食症),则需要专业干预。


年轻人最爱的“葛优躺”如何克服?


一见沙发就“葛优躺”,这成为不少人、尤其年轻人的“标准姿势”。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戈允申表示:“葛优躺”看似惬意,其实暗藏多重健康隐患。


一是影响脊柱健康。长时间以“葛优躺”姿势瘫在沙发上,会导致脊椎受力不均,加重腰椎和颈椎的压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问题随之而来,引发脊柱变形,出现慢性疼痛。


二是增加代谢疾病风险。“沙发依赖”往往伴随长时间静坐或躺卧,日常活动量减少。久坐不动会降低新陈代谢速度,增加脂肪堆积,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三是影响心肺功能。沙发上懒散躺卧,会让胸腔受压,影响呼吸深度和心肺功能。长此以往,可导致呼吸变浅、心率减慢,降低身体对氧气的利用率。尤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人群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四是干扰消化系统。饭后立即躺在沙发上,胃肠蠕动受阻,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胃胀气等问题。


五是危害心理健康。长时间依赖沙发,不仅社交减少、运动缺失,还会导致懒惰,并引发情绪低落、加重孤独感等心理不适。


在此,带来四个健康建议:一是避免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伸展;二是保持正确坐姿,减少躺卧时间;三是培养运动习惯,如瑜伽、慢跑、游泳等;四是参与社交和户外活动,培养积极心态。


短视频成为许多人的“电子榨菜”,上下班地铁、中午吃饭、临睡前都要“刷刷刷”,从而引发颈椎病和腱鞘炎等问题,如何进行干预?


戈允申建议从四方面设置健康防线。


一是颈部、手部“双防”到位。长时间低头刷屏,易引发颈部不适,并导致手指肌腱发炎。正确做法:手机抬高至视线平行位置,避免长时间低头,减少手腕、手指的重复用力;每隔30-40分钟活动颈部、肩部和手腕,做简单的拉伸运动,预防肌肉劳损;借助手机支架等辅助工具,减轻手部负担。


二是科学用眼“三干预”。每观看短视频30-40分钟,闭眼休息或远眺5分钟;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相近,避免在黑暗环境下长时间盯屏;手机与眼睛保持30-40厘米的距离,避免过近。


三是睡眠管理“三不要”。睡前至少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让褪黑素正常分泌,提升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刷短视频,每天固定作息时间,形成生物钟;卧室保持安静、昏暗,电子设备不带上床,并远离床边充电。


四是大脑、心理“断舍离”。主动设定每日刷屏时间上限,防止信息过载;与家人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参加户外运动、阅读书籍等,用这些有益大脑健康的活动,替代碎片式浏览短视频;通过冥想、瑜伽、正念训练等方式,提升专注力,缓解焦虑,保持大脑活力。


头图为“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发布会现场。市健促中心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别让空调成为...

鸡娃鸡到一地鸡毛?“上海健康播报...

“上海健康播报”发布健康提示:梅...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