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5月底,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演出区域最大的沉浸式剧场”的SAGA光明之城剧场,在上海徐汇区揭开了试运行面纱。
作为法国文旅巨头、全球历史文化演艺领军品牌普德赋深耕中国市场的首个大型项目,也是其落子亚洲的“首秀之作”,这座剧场曾凭借“线下实体电影”的定位与6.7亿元的总投入,让无数游客满怀期待。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仅一年光景,这座曾被寄予厚望的“光明之城”,已悄然褪去亮色,陷入停摆。
记者实地走访:剧场大门紧锁,超期整改无重启迹象
9月16日中午,记者来到漕宝路88号光大会展中心西馆,探寻SAGA光明之城剧场的现状。彼时,正门铁锁紧扣,记者绕至侧门进入后,才得以“管中窥豹”——部分皮箱与道具静静摆放,却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气息。
陷入停摆的剧院。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据观察,一楼、二楼的剧场入口处均张贴“歇业告示”。这份落款为“上海深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公告显示,为“进一步提升演出品质、优化观众体验”,SAGA光明之城经审慎考量,自2025年4月14日起暂停演出,同步启动内容打磨、观演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及运营模式升级,并推进商业资源整合。”
公告中提及,整改周期预计为三至四个月。但记者探访当日距离计划整改截止时间已过去许久,剧场内外未出现任何筹备重启的迹象。
剧院门口张贴的公告。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同时,企查查公开信息进一步显示,上海深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LADET Victor Frederic Stephane已于8月26日被依法限制高消费。多重信号叠加下,“光明之城”难以维系正常运营的现状,已不言而喻。
观众体验:造景一流,剧情割裂
公开资料显示,SAGA光明之城曾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卖点:场内配备1400种、超2.6万件道具,88米长的复原船舱、82米长的模拟火车舱等宏大置景,搭配100余名演员的实时演绎与12000平方米的场景铺陈,试图让观众“置身剧情、入戏‘城’中”。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的文化交流项目,其投入与规模一度被业内视为标杆之作。
然而,从剧目上映初期,观众反馈便呈现明显“两极分化”——造景与服化道收获普遍认可,但剧情设计与沉浸体验却屡屡遭诟病。
“它想走《不眠之夜》那样的沉浸式戏剧路线,让观众化身‘剧中人’跟随演员解锁支线剧情,但实际体验不佳。”资深剧院爱好者晶晶向记者回忆,“光明之城的故事内核太弱,衔接更是莫名其妙:上一秒还是‘吴王夫差’的古代场景,下一秒突然切到抗战时期,最后还有‘龙宫寻宝’的情节,太跳脱。”
更让她难以代入的,是观演氛围的割裂:“《不眠之夜》有‘禁止随意交谈’的规则,但在光明之城,当‘日本兵冲进来抓人’的剧情上演时,有观众觉得滑稽而哈哈大笑,严肃的剧情瞬间变得尴尬。”
在社交平台上,类似的评价不在少数。“服化道和造景能打满分,可剧情苍白到让人出戏”“最后从水柱里走,我以为是开始,结果竟然是结束,全程‘一头雾水’”“只有坐船、乘火车时能感受到‘沉浸式’,其他环节都像在‘走马观花’”……这些观点,也为剧目后续的停摆埋下了伏笔。
业内人士观点:文化水土不服是主要原因
“硬件确实是达到了天花板水准,但是剧情的编排是主要问题。这部剧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的,但感觉上是用法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从一开始就没能打动中国受众。”采访中,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剖析了上海普德赋光明之城项目“凉凉”的三大核心原因。
首先是文化解读偏差。她认为,光明之城以法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未能精准把握中国观众的文化认知与情感需求,呈现出的“法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与市场期待脱节,难以引发共鸣。“这种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足,使故事从根源上缺乏打动中国观众的力量,这种叙事和演艺方式放在20年前或许可行,但在当下市场就显得比较违和。”她指出。
其次是故事的IP策略失误。项目未采用具有一定受众基础的成熟IP,而是选择打造了一个全新故事。与上海最热门的、几乎场场爆满的沉浸式大戏“不眠之夜”相比,“不眠之夜”选择依托莎士比亚经典IP,再在其中融入中国剧情,既借成熟的IP效应吸引了关注,又贴合了本土语境,而光明之城缺乏这样的“流量锚点”,开局便冒了一定风险。“加之故事又讲的不够好,开局便没有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形成竞争力。后面虽然几经修改,仍依然未能挽回局面。”刘德艳说。
“最后一点,是我认为它对现阶段中国旅游演艺市场的内卷态势预估不足。”刘德艳说,当前中国旅游演艺市场竞争激烈,如河南戏剧幻城、万岁山等项目以高水准演艺、高性价比培养了观众对新项目的高期待,但感觉光明之城比较偏向剧场模式,既未向成熟的旅游演艺方向靠拢,剧情的编排又存在一定问题,也难以满足纯剧院观众的胃口。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专业副教授高静指出,当前旅游消费客群需求迭代加速,30岁以下年轻人已成文旅项目核心受众,但需进一步细分亲子、白领等群体。这类客群旅游经验丰富,对项目品质要求更高。“就像是光明之城,它的服化道获认可,但沉浸式体验与故事叙事未能契合上海观众偏好,反映出对本地市场需求的洞察不足。”
她强调,上海文旅项目竞争激烈,除了要重视上海市场的体量和购买力,更要认真研究和尊重这个市场,和消费者共同成长,同频共振,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
头图为光明之城剧场大门紧闭。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