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秋天蚊子咬人更痒?请收下这份国庆出游防蚊攻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5-09-18 12:34

摘要: 秋季防蚊灭蚊,既可降低当下叮咬骚扰,更是减少疾病传播的关键。

秋天一到,不少人觉得蚊子反而更“嚣张”。夏末秋初,上海气温整体有所下降,而9至10月温度适宜、雨水较多,是多数蚊种一年中最后的繁衍高峰期。秋季防蚊灭蚊,既可降低当下叮咬骚扰,更是减少疾病传播的关键。


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等承办的“上海健康播报”特别推出秋季防蚊灭蚊健康提示。


为什么秋季蚊子叮咬反而更“凶”?


秋季气温处于25℃-30℃之间,雨水较多,蚊子在适宜温湿环境中代谢加快、活动更勤。此外,秋季也是多数蚊种一年中最后的繁衍高峰期,雌蚊子需要大量吸血获取产卵所需的蛋白质,用于支撑生殖营养周期,完成产卵、繁殖后代的使命。同时,部分蚊种开始为越冬储备能量,吸血较多的个体更易存活至次年春天,这也是秋蚊叮咬行为更积极的原因。


不少人感觉,秋蚊叮咬后的痛痒感更强,这与蚊虫唾液中注入的抗凝血物质和麻醉物质成分浓度变化有关,可能导致更明显的局部过敏反应,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更加需要注意。


除了叮咬引起红肿、瘙痒外,更值得警惕秋蚊叮咬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近期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仍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疫情发生或流行,加之国庆小长假将至,国内外人员流动增加,增加了蚊媒疾病传播的概率;且人体免疫力因季节转换可能会有所下降,感染风险依然较高。


躲过夏季蚊虫叮咬,居民如何应对秋蚊“反扑”?


居民可通过以下三步保护自己,防止秋蚊“骚扰”:


一是清除蚊虫孳生地。彻底清理室内外各种积水容器,翻盆倒罐;定期更换水生植物容器内的积水(至少每周一次);妥善处置废弃轮胎、容器等易积水物品。


二是做好家庭防蚊灭蚊。维护好纱窗、纱门,必要时使用蚊帐;优先使用电蚊拍等物理方法杀灭成蚊,辅以液体蚊香、气雾罐等化学方法做好家庭防蚊灭蚊。


三是外出做好个人防蚊。户外活动尽量着浅色长衣长裤,使用有效驱蚊产品;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在绿化、凉亭等长时间停留。


国庆假期旅游,防蚊“攻略”如何做?


一是提前查询目的地风险。出行前关注旅游地是否为蚊媒传染病流行区,高风险地区需加强防护。


二是做好物理防护。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预订有纱窗、蚊帐或电蚊香的酒店。


三是正确使用驱避剂。选择含有效驱蚊成分(如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的驱避剂,外出前涂抹暴露部位,如果在户外逗留时间较长,可按说明书重复使用。


四是避免“招蚊行为”。少用香水、发胶(蚊子喜欢浓香味);多数蚊虫在黄昏和黎明时段最为活跃,尽量避免该时段在草丛、凉亭、水池边长时间逗留。


秋天过后,“家蚊”躲去哪了?


10月中旬以后,随着温度降低,蚊子数量逐渐减少,但并非全部死亡。部分成蚊会进入“滞育”状态,并躲藏在温暖、潮湿、避风的场所,成为“越冬蚊”,像夏季常见的淡色库蚊(俗称“家蚊”)就是以成蚊滞育的方式来越冬。


越冬前,雌蚊子吸血后不再用于繁殖后代,而是把营养转化为脂肪体,依靠这些能量储备捱过寒冬。它们多选择防空洞、花房、地下车库、楼梯间、卫生间等温暖、潮湿、阴暗、少扰的场所栖居,通过降低代谢水平“扛过”冬季后,待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后再归来。


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主要以卵滞育的形式越冬。卵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抗干燥能力,可在寒冷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待次年温度上升,积水出现时再次孵化。值得注意的是,白纹伊蚊还可经卵传递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即垂直传播),使子代蚊虫具备疾病传播能力,为登革热的蔓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季公共环境高效灭蚊,如何做?


一是幼虫控制。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种可能孳生蚊虫的水体依据孳生地性质分别采取翻、清、通、填的分类管理与处置的原则,控制蚊虫孳生。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如地表雨水井、地下室集水井等水体可投放灭蚊幼缓释剂。


二是成蚊控制。以居民区、公共绿地、市民集中活动场所作为重点区域,开展空间喷雾灭成蚊。同时各类地下室(车库)、车棚、楼道、地下通道等场所温暖潮湿,也是蚊虫越冬的适宜栖息地,应作为秋季灭蚊的重点场所,开展滞留性喷洒灭成蚊。


开展秋季灭蚊,通过采取清除蚊虫孳生地,杀灭室内外的成蚊的措施,可显著降低本年蚊虫(卵)越冬的基数,降低越冬蚊虫密度,也是实现次年蚊虫早防早控、事半功倍的关键,能有效降低来年夏秋季蚊媒密度与疾病传播风险。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预防基孔肯雅热,防蚊灭蚊是关键!...

蚊虫进入活动高峰期,市爱卫办提醒...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