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丨步行15分钟,可以解锁哪些暖心服务?查收这份上海街道便民指南,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5-10-12 08:16

摘要: 查收这份上海街道便民指南,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你听说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吗?近年来,上海正在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希望广大市民在慢行一刻钟的可达范围里,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满足吃饭、健身、休闲等各项日常需求。如果留心就会发现,如今走到上海各个街道,可以便利接触多项暖心服务。


这些宝藏去处,请多关注!


【吃饭】


谈到近年来上海“出圈”的民生举措,一定绕不开在社交平台上频频“爆火”的社区食堂。不少独自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在社区食堂找到了“家”的感觉。


社区食堂大多由街道主导建设、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可及、优质实惠的助餐服务。在保障老年人助餐服务的基础上,也可为社区其他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社区食堂每日提供大荤、小荤、素菜等几十种菜品,还有食堂会提供地方特色、时令菜。针对老年群体,食堂还会提供低糖、低盐、软烂的菜品。因为享有场地等方面的补贴,社区食堂饭菜价格低于同地段的市场价,20元左右就能吃上荤素搭配的一顿。如果今天不想买菜做饭,也不想点外卖,不如出门走走,品尝一下附近社区食堂饭菜的味道。


【健身】


如果你有健身需求,自己在家练觉得缺乏专业设备、在商业机构充卡又担心它们可能“跑路”,不妨留意一下自家附近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这些社区健身中心通常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会提供乒乓球房、羽毛球练习场、飞镖馆、桌球房、体操房、健身房等设施,多维度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同时也会配备体质监测室、休闲娱乐区等,方便市民通过测试肺活量、弹跳力等了解身体运动机能。


相较商业场地,这些社区健身中心价格一般更加优惠,还会开放公益场次、公益时段,甚至低至几元钱便能入场。为了方便周边居民和园区白领晚上来锻炼,不少健身中心还特别增加了夜间开放时段,广大市民可以按需前往。


【阅读】


如果说健身可以强健体魄,那么阅读则是可以锤炼心灵。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们娱乐方式的当下,阅读纸质书依然可以带给我们不可替代的精神慰藉。近年来,上海的社区图书馆也越做越用心。


从前不少人对社区图书馆的印象是书少、好书更少,但事实上,现在做得好的社区图书馆已经会从多个维度把好选书关。有社区图书馆负责人透露,他们选的书,有三分之一来自各大图书馆的热门借阅榜单,三分之一是由工作人员到书店去现场评估、选购,另外三分之一来自社区居民的推荐——居民想看什么好书,就到图书馆来“许愿”,如果合适,图书馆就会考虑购入。居民不必自掏腰包买书,其他人也能看到爱书人的精选。


此外,现在上海推出了三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广大市民在市、区图书馆借书后不必再原路送回借书的图书馆,在家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就能还了。有空时,去家附近的社区图书馆转转吧!


家长正带着小朋友在社区图书馆读书(资料图)。劳动报记者 李美慧 摄影


这些重点人群,更加省心!


【老年人】


养老问题是重中之重。如今,上海各个街道围绕广大老年群体的需求,构建了多维度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餐饮保障上,老人除了可以前往上文提到的社区食堂就餐,出门不便者还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确保老年人能吃上热乎饭;医养结合领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深度融合,通过签约家庭医生等措施,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取便捷医疗服务;还有不少社区设立了康复中心、康复站等点位,让老年人不费腿脚就能接受专业的康复理疗;等等。


除了解决吃饭、就医、康复这些“刚需”问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备受关注。目前,上海不少街道都在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设立棋牌室、电视室等功能室,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兴趣技能培训等多种服务和社交空间;同时,以各种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包饺子、做手工等各类特色活动,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


【小朋友】


临时有事要出门,家里的小朋友怎么办?街道宝宝屋为你排忧解难。为了解决1到3岁宝宝临时性托管难题,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宝宝屋建设。今年起,不少街道提出,可以为1-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一年24次(每次2小时)的免费托育服务,还有街道的宝宝屋实现了“全年无限次免费预约”。宝宝屋的建设也在不断提升质量,比如有宝宝屋会开展特色活动,邀请专业医护人员向家长们传递婴幼儿常见病、口腔护理、家庭急救指导、婴幼儿正向交流等方面的专业医疗知识,手把手教家长小儿穴位推拿、轻微擦伤简单处理等实用技能等等。


每年寒暑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地也会开出寒托班、暑托班,帮助解决带娃难题。


此外,还有街道会在服务阵地中开设“学生专区”,在桌子上添置护眼灯,为孩子提供做作业的场地,如有需要也可多加关注。


【新就业群体】


除了“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也是不少街道重点关心的对象。目前,上海街道面向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开设了大量驿站,希望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生活与休闲服务。


在基础服务方面,大多数驿站都可以提供休憩、上网、热饭、饮水、充电及应急打印、常见药品等支持;在生活保障上,还有些驿站设有淋浴间、洗衣台、洗衣机与烘干机,并配套电瓶车充电桩、换电柜及网约车临时停车区,有效解决新就业群体“洗澡难、洗衣难、充电难”等实际问题,在高温季、梅雨季、台风天等尤其实用,让新就业群体可以干净清爽再出发;在文体休闲方面,有些驿站专门配备了微型羽毛球场、篮球场、图书角,并计划开展文艺运动课程,除了基础保障,更希望满足新就业群体的健身、文化、休闲需求。


新就业群体在街道驿站中打羽毛球(资料图)。劳动报记者 李美慧 摄影


这些大小事项,下楼就办!


办理政务服务的方便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如今,从“出生到养老”各个阶段的事务,都能在街道层面方便办理了:劳动社保领域可办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等;医保健康方面能办理就医记录册、异地就医备案、长期护理保险申请等;户政业务包括居住证申领签注、身份证换补领等高频事项,部分中心还有出入境自助签注服务;民政领域可受理低保申请、敬老卡申领、残疾人补贴等等。


到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事不算远,但是,还能更近。2023年,上海开始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通过远程虚拟窗口模式开展延伸服务的试点工作,两年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办理医保记录册更换、生育保险申领手续……许多从前必须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现在都能到居委会“居民之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楼宇党群服务站等地通过远程办理了。


社区居民可以就近通过远程虚拟窗口办理事项(资料图)。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针对老弱病残孕等不方便出门办理事务的特殊居民的需求,还有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推出“上门帮办”,居民可通过中心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二维码扫码等方式提出上门服务申请,中心上门服务组成员将随身携带平板电脑、便携式打印机、读卡器、通话耳机等“移动虚拟窗口上门办”设备,让居民在家即可办理业务。


除了以上常态化开设的服务,不少街道还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便民活动,提供理发、磨刀、修伞、小家电修理、配钥匙、缝纫等服务项目,还有街道会联合专业医疗单位提供中医养生、科学减重、康复推拿、骨密度检测、口腔义诊、紧急救护等医疗互动服务。出门在外,如果手机没电了需要应急,或是临时想歇歇脚,也可以走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市民驿站坐坐。


当我们不用为了修小物件焦头烂额,不用为了办理事务特意请假,不用为了照顾老人来回奔波,生活自然会更加美好。下次出门散步的时候,不妨留意下——说不定,你家楼下就又有新的便民服务点开出来了。


头图为社区食堂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资料图)。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李美慧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10月中旬最高气温纪录诞生!明后...

今年或创十月中旬同期气温新高!下...

热四天,终于要降温了!下周中后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