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火场“真英雄”跨界说起脱口秀,上海消防员用“梗”让消防知识“破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5-10-08 16:01

摘要: 大家笑着、记着,把消防安全知识装进了心里。


“家人们,国庆出游前记得关燃气阀啊!别让厨房‘小火苗’替你看家,它可没咱消防员这么靠谱!”今年国庆期间,位于黄浦区的一处剧场内掌声雷动,身着“火焰蓝”制服的黄浦消防刘长俊刚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就带着幽默劲儿扑面而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庆消防安全科普脱口秀”就此拉开帷幕。台下坐着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和假期出游的游客,大家笑着、记着,把消防安全知识装进了心里。


他用东北味儿的“消防段子”把隐患“剔”走


“有人喜欢围观救火,我们也不倡导。有次救火,有个围观的老头喊消防员去他家看看——因为他光顾着看热闹,自己家煤气灶上煮的东西忘关了,结果家也烧起来了。我也很难揣测这老头啥心情,虽然家里起火了,但他又能看一次救火了。”刘长俊往舞台中间走了两步,手比划着当时的场景,东北话里的“梗”一抛,台下顿时笑作一团。


很快,他话锋一转,语气也认真了些:说起自己已经撤出一线挺多年了,现在负责防火检查、宣传培训、举报处理等工作。虽然人在后方,但这工作比当初在一线救援还让人上火:比如平时我教大家一些初期的火灾扑救,一般人哪用教,小火都知道灭,大火就跑呗!


眼前这位东北味儿十足的消防员来自上海黄浦消防救援支队,近几年来,这位火场“真英雄”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兼职说起了脱口秀。


讲到家庭消防,刘长俊又抛出个接地气的段子:“跟大家说一下哪些是火灾隐患,其实任何带有锂电池的电器啊都可能会起火,比如吸尘器、吹风机,甚至连钓鱼的渔具都有可能起火。有些大哥在江边钓着钓着鱼就起火了,鱼都不敢相信,刚出水面又下火海,我们去现场灭火都没啥心思,越灭越香,火灭完了鱼也刚好吃。”


“还有咱国庆出游的朋友,临走前可得‘断水断电断燃气’,别让家里的电器‘加班’。”刘长俊模仿着游客收拾行李的样子,“有的人着急出门,电熨斗还插着就走了,那玩意儿温度高得能烫化塑料,万一挨着窗帘,后果不堪设想。我同事出过一次这样的警,户主在外地接到电话,哭着说‘我刚到火车站,家里就着火了’,您说这多糟心?”


消防员刘长俊如今又多了一个说脱口秀的新身份。受访者供图


聊到消防宣传工作,刘长俊自信满满地说:“我觉得消防工作真的需要多多宣传,甚至可以组织一个团队,别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们就叫烟熏火燎的哥哥。但我们肯定不想出道,因为害怕火起来,我们要是真出道了,肯定比那些哥哥现场要好看,因为我们的现场是真的燃!”


15分钟的脱口秀里,刘长俊把14年消防生涯里的出警故事、居民身边的隐患案例,都揉进了东北味的段子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笑着听完还能记住的“消防知识点”。


下台时,有位阿姨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说得太实在了,我之前也有老是灶台上烧着东西就走开的习惯,以后不那么干了。”


谐音梗让消防知识“破圈”


“大家好,我是陆超,可能有人会问消防员为什么要来说脱口秀啊?没有办法,我做了20年的消防员,职业敏感性太强了;大家天天在那喊脱口秀火了,那我能不来吗?”来自黄浦消防的陆超一上台,就用自黑式幽默打开了话匣子,台下熟悉他的观众立刻欢呼起来。


“在居民楼,还有什么火源容易被大家忽视呢?就是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经过我们消防部门的不断宣传教育,现在大家都知道电动自行车可能自燃,很少有人把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里。但是前几个月啊,我们遇到一个大聪明,他想既然电动自行车不能进楼,那我就把电池拿进来吧——结果电池一进电梯就爆炸了。”陆超娓娓道来,“他得救以后啊,还一脸无辜的说,我知道电动自行车会爆炸啊,没想到电池也会爆炸——我都蒙了,不然呢?那你以为电动自行车爆炸是因为车框吗?”


“很多火情,往往是因为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火源。前段时间,我们遇到一个老大爷老房拆迁,新房刚装修好,双喜临门,太开心了。老爷子还挺凡尔赛的,哎哟没什么可开心的,还要搬家,麻烦死人了。老爷子戒烟十几年了,说今天必须庆祝一下来一根,躺床上抽着抽着睡着了,结果发生了火灾。还好人没事,但是家具都烧没了。我们调查清楚都震惊了,大爷,你嫌搬家麻烦也没必要那么极端吧!” 陆超笑着说着这些案例。


但很快,他就收起笑容,认真地讲述:“有些段子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这都是真实发生的,火灾猛于虎,并不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的,这些知识点,您记不住条文没关系,记住我编的段子,下次遇到情况,能想起‘哦,消防员说过这么回事’,就算我没白说。”


聊到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陆超又抛出了个“谐音梗”:“我们防火监督员的其中一项工作内容,就是在公共场所查找火灾隐患、督促整改、消除隐患。像在商场比较常见的隐患,就是很多小吃摊位开在防火卷帘的正下方,这真的很危险。防火卷帘平时都是收上去的,等到突发火情的时候降下来隔离火势,千万不能有障碍物,前一阵我们还遇到一个明知故犯的,我们说你知道防火卷帘是干嘛的吗?他说防火的,我说那你为什么还摆在这?他回答我说:我卖的凉茶去火的啦。”

国庆期间,陆超用“梗”让更多消防知识“破圈”。受访者供图


“其实,消防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就像咱记段子一样,记住几个关键的‘梗’就行。”陆超举例道。


“比如,发生火灾时候,要走楼梯、不能坐电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着腰往下走,然后跟着疏散标志——就墙上那个绿色的箭头——按照箭头指的方向走,走到没有箭头的地方,就是安全出口了。”他补充道:所以,大家要记住两句话:要想火场出得去,头上必须带点绿。我们的宣传工作啊,就像这个安全疏散标志一样,别看平时没什么存在感,关键时候真能救命。”


从社区居民到企业员工,陆超的脱口秀总能精准戳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点,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包裹着消防安全知识,让“火焰蓝”的声音,通过幽默的方式传到了更多人耳朵里。


改变“链接”方式,从“被动听”到“主动传


当刘长俊和陆超的脱口秀落下帷幕,台下观众还在热烈讨论着刚才的段子——“那个消防员说的电动车充电,我回家就跟我爸说”“电动自行车绝对不能进楼入户,拆了也不行”。这场国庆特别演出,不仅是一场轻松的脱口秀,更见证了消防宣传模式的“迭代升级”。


过去,提起消防宣传,很多人的印象是“拉横幅、发手册、听讲座”——宣传员站在台上讲条文,居民坐在台下记笔记,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有些企业的消防培训,甚至变成了“签到打卡”的形式主义,知识没记住多少,反而让大家对消防宣传产生了“抵触心理”。


陆超在日常展开防火监督工作。受访者供图


如今,上海黄浦消防救援支队与脱口秀行业领军品牌的深度合作,打造出全国首个“消防安全科普脱口秀”,恰恰打破了这种“单向灌输”的模式。


“我们做脱口秀,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想找到一种能跟老百姓‘聊到一块儿’的方式。”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消防员每天跟火灾隐患打交道,手里有太多真实的案例、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比条文更有说服力,“把这些故事编成段子,用幽默的方式讲出来,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才能记得住、用得上。”


如今,“消防安全科普脱口秀”早已走出剧场,走进了社区、企业、学校和文化场所——在老旧小区,消防员用“楼道堆杂物”的段子提醒居民;在写字楼,用“加班忘关电器”的梗唤醒上班族的安全意识;在学校,用“玩具起火”的故事教会孩子自救。


可以说,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消防知识从“被动听”变成了“主动传”——观众听完脱口秀,会把有趣的段子、实用的知识点分享给家人朋友,让消防安全意识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更重要的是,脱口秀让“消防员”的形象变得更亲切——他们不再是只出现在火灾现场的“英雄”,也是能说会道、懂生活的“普通人”。当刘长俊用东北话吐槽“渔具起火鱼很香”,当陆超用 “谐音梗”说出在真实工作中经历,老百姓看到的是消防员的“烟火气”,这种“距离感”的消失,让消防宣传多了一份“信任感”——“连消防员都这么说,那肯定得重视”。


从传统讲座到脱口秀,从条文灌输到故事分享,消防宣传的“链接”途径变了,但核心始终没变——让老百姓掌握消防安全知识,远离火灾隐患。如今,上海的“火焰蓝”用脱口秀点燃了消防安全的“火种”,而这颗“火种”正通过一个个幽默的段子、一次次主动的分享,传递到更多人心里,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温暖力量”。


【匠人心语】 最好的消防宣传就是永远不出警


记者:从注重体能、技能的火场英雄,到靠动“嘴皮子”说话的脱口秀表演者,是如何跨界的?


刘长俊:最初说脱口秀时,最大的挑战是背稿,因为脱口秀说话的方式和我们日常说话方式不同,为了调整说话方式,我就一遍遍打磨,让家人充当我的观众。


记者:消防员的本职工作是救火,对于脱口秀身份的临时转变,会有担忧和顾虑吗?


陆超:我在脱口秀中说过“我们不想当“网红”。我们更注重的是,让大家听完段子,能多注意一点家里的隐患,多记住一个自救方法。毕竟,最好的消防宣传,就是让我们永远不用出警。


记者:如何诠释匠人匠心在消防领域的意义?


刘长俊、陆超:其实,每一位消防员都是从新人,经过训练和实战一步步成长。身为进出火场的“火焰蓝”,我们有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上海这座城市。


头图为消防员陆超正通过脱口秀的方式进行消防安全科普宣传。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国首个!消防科普脱口秀在上海有...

初中生穿上消防服,长宁首支“小小...

闵行64所中小学校有了“消防安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