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追光的人!谢渝熙用光影为城市写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胡玉荣 发布时间:2025-10-15 09:39

摘要: 从舞台灯光到城市光影,他想过抑或未曾想过的梦想,正在被一一实现和跨越。


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即将落下帷幕,市民和游客纷纷抓住最后的机会,欣赏着那些美轮美奂的光影作品。


距离徐汇主会场十多公里外的国家会展中心,作为连续两届光影节核心设计团队负责人,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首席设计师谢渝熙带着伙伴们开始全新的任务,为第八届进博会中央广场人文舞台的灯光精心做着准备。


“光是有生命的。”这是谢渝熙常说的话。在他看来,光不只是照亮物体,更是情感的传递者,是故事的讲述者。从舞台灯光到城市光影,他想过抑或未曾想过的梦想,正在被一一实现和跨越。


光影人生的蝶变


2018年,首届进博会前夕,一场打破上海夜色的视觉盛宴在黄浦江畔悄然揭幕。


外滩光影秀。受访者供图


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外滩建筑上的灯光一改往昔的静止模样,开始了奇妙的变幻。最初,灯光呈现出从白色渐变到黄色的温暖色温,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接着,每一幢建筑都以灯光明暗的节奏,依次展现由明至暗的变幻,远远望去,宛如江涛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左至右奔流不息。


多年以后,这场在外滩上演的4分多钟的光影秀,依然被业内念念不忘。对于谢渝熙而言,尽管之后参与设计了规模和意义更大的光影秀,但那次是里程碑式的跨越。


谢渝熙的光影人生,始于舞台。


2002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毕业的他,进入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工作。此后的十多年里,他设计了数百台舞台灯光,从剧场到大型文艺演出,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那一方舞台。


2018年,首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有关部门希望在外滩呈现一场与众不同的光影秀。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谢渝熙和他的团队肩上。


“说实话,当时压力很大。”谢渝熙回忆道。虽然经历过无数舞台,但以外滩建筑群为画布,以整个城市为舞台,这还是第一次。


外滩的灯光多年来以单一的暖黄光照亮建筑为主。而要实现动态的光影秀,需要对沿线27幢建筑进行全面的灯光改造。


那段时间,谢渝熙带着团队反复勘察现场。他们常常从日落工作到日出,观察自然光如何退去,人工光如何点亮,思考着如何让这两种光线在城市空间中和谐共处。


“每一幢建筑都有自己的性格。”谢渝熙说。海关大楼换上了可调节色温的LED灯,实现了从暖黄色到皓月白的渐变;和平饭店安装了隐蔽式全彩RGB灯具,让北楼屋顶呈现出多彩变幻。


谢渝熙(中)和乐曲作者等团队成员在外滩光影秀前合影


最困难的是让静止的光随着音乐“动起来”。团队对每一幢建筑的灯光都进行了反复调试,最终实现了每一块区域、每一幢楼、甚至每一个灯点的精确控制。


谢渝熙清晰地记得,当年参加进博会的贵宾们在黄浦江上坐船游玩,看到外滩光影秀后,提出是否可以再演一遍,“最后,他们在江上足足待了一个小时,反复看了四五遍。”


在创新中打造城市之梦


去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在上海展览中心东、西花园呈现的“丁达尔光效”火爆出圈,引来无数市民打卡分享。而这也是谢渝熙和团队的力作。


丁达尔光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见。比如一般在清晨、日落时分或者雨后云层较多的时候,大气中有雾气或灰尘,刚好太阳投射在上面,被分割成一条条,有时是一大片,显得特别壮观。


其实,早在2021年苏州河黄浦段景观提升改造时,谢渝熙和他的团队就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技术。在2023年首届静安国际光影节期间,项目在苏州河静安段遇到了一段几百米的树林,如何在夜间让这片空间焕发光彩,成了设计团队需要解决的难题。


谢渝熙带领团队构思了“萤光漫步”“暮光森林”“浮光掠影”三大主题展区。他们在树林中采用高频振荡方式制造雾气,模拟晨露场景,再用舞台灯具制造强光束,最终在苏州河畔呈现出了梦幻的“暮光森林”。


丁达尔光效。受访者供图


“当丁达尔效应出现时,光就有了形状。”谢渝熙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如今,这种光效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光影项目中得到应用。


创新从未停止。在第二届国际光影节的徐汇主会场,谢渝熙团队又将全彩激光与光栅片组合,在西岸大剧院北侧的外立面上实现了首次大规模应用,取名“幻光奇境”。


谢渝熙(左三)和团队成员在第二届国际光影节开幕式合影。受访者供图


“传统激光只能呈现细条状的光线,而全彩激光与光栅片组合就像是把铅笔变成了油画棒。”谢渝熙解释道。这项技术不仅让拍摄效果更好,而且更加节能——设备总功率只有800瓦,但光效却超过4万流明投影机的亮度,耗电量只有大功率投影机的十五分之一。


将创新和匠心代代相传


这些年,对于谢渝熙来说,一直在不断挑战自我。


2025年,他担任成都世运会灯光总监。这一次,面临的是一片完全开放的户外空间——成都的城市空间“天府之檐”前的开放区域。


“这次的选址对于我们做灯光设计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谢渝熙告诉记者,“我们必须要考虑灯光如何与城市的肌理结合在一起。”


开幕式主舞台的背后是20万平方米的湖泊,远处是天府大道以及城市建筑。如何点亮湖泊,处理好舞台层次的递进?


团队使用了很多大功率的激光灯和烟雾系统,通过水雾、烟雾等多重介质在湖面投射绚丽光影,同时在远处的楼宇加装了激光灯来丰富整个舞台的背景。


另一个挑战是开幕式于晚上8点正式开始,但天光还没有完全变暗,如何处理好天光与灯光之间的关系?


谢渝熙带领团队多次调试,将难点化为亮点:“在第一个篇章表演时,夕阳霞光让现场处于一个低色温的环境中,这时候舞台上的光源就是演员服装上的LED灯,随后到运动员入场式,就会自然转换到比较敞亮的舞台灯光效果。在过渡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步点亮舞台、湖面和建筑,让大家见证城市一步步被点亮。”


作为上海工匠,谢渝熙不仅自己在灯光设计领域不断创新,更重视培养年轻人才。


他走进校园,给学生们上大师课,带领他们参与各类项目,从软件使用到项目视频汇报、从设备安装点位到效果图细节呈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心得倾心相授。他深知,只有让年轻人理解匠心和创新的意义,当技术插上了艺术的翅膀,现代科技赋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故事、中国风格将更加深入人心。


匠心心语


——将责任嵌入每一个细节


记者:2018年外滩光影秀是您的里程碑之作,您当时如何应对挑战的?


谢渝熙:舞台上,灯光装在哪儿,角度怎么打,一切都是精确设计好的。但外滩是活的,要让光“听话”地动起来,靠的是“笨功夫”。我们团队在那段时间,几乎成了外滩的“守夜人”。每天晚上,我们一幢楼一幢楼地看,一个灯一个灯地调。匠心在这里,就是耐心,是把看似不可能的动态美感,通过技术和汗水,一寸一寸地变成现实。


记者:作为“上海工匠”,您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您希望为他们传递一种怎样的“匠心”?


谢渝熙:我常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我们是用光来写作的诗人,是构建城市夜间情绪的造梦师。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美的感知和对城市的责任心。我要求他们不仅要会操作设备,更要能讲出“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这个建筑要用冷白光?为什么这个场景的过渡要持续5秒而不是3秒?我会带着他们一起勘察现场,一起在深夜调试,让他们亲手去感受调整一个参数所带来的微妙变化。我希望传递的匠心,不是一套固定的技法,而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思维方法——敏锐的观察力、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以及最重要的是,对每一束光、每一秒钟效果负责到底的态度。这座城市未来的光影故事,终将由他们来续写。


头图为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谢渝熙在现场进行灯光效果调试。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