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写字楼下,咖啡香总是伴着匆匆步履;午后的办公室里,一杯水果茶驱散工作倦意。从上班路上的提神刚需,到工作间隙的片刻放松,以咖啡、新茶饮为代表的现制饮品早已超越解渴功能,成为职场人寄托情绪、维系社交的重要载体。
“早C午T”,注重性价比
“能不能先帮我做杯橙C美式,我快要迟到了!”在徐汇西岸一座写字楼下的咖啡店前,余先生得到了店员肯定的答复后,松了口气。余先生告诉记者,他通常会在上班路上提前半小时下单,这样到公司楼下刚好可以取餐。但当天他由于在地铁上回复工作消息没能及时下单,只能在现场等待,“现在附近的咖啡店应该都要等。”
接近上午10点钟,记者在这家咖啡店看到,两位店员在吧台后忙碌着;取餐口摆满了咖啡,上班族和外卖员找到自己的订单便匆匆离开。店员在摆放咖啡的间隙告诉记者,从早上开门到午饭后,订单量都比较大,最好提前下单。
早高峰时段,咖啡店内取餐口摆满了咖啡。劳动报记者于玘珺 摄影
2025年上海国际咖啡节发布的《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也印证了这一消费趋势:在某外卖平台上,上海2024年产生了3285万份外卖咖啡订单,午餐时间段的消费占比达四成;并且近五年来,早餐时间段点外卖的比例不断上升,已经占到了全天的三分之一,“咖啡唤醒”的消费习惯正在加速养成。
“早上起床到工位是每天最痛苦的一段时间,路上买一杯咖啡可以让自己开心一点。”余先生在一家游戏公司做设计工作,加班是常态,每天都在靠咖啡“续命”。虽然公司有免费的咖啡供应,但种类单调,所以早上会单独买一杯咖啡,口味和价格是他首要考虑的因素。10-20元是他最常购买的区间,偶尔会购买更贵的新品尝尝鲜。
奶茶店最繁忙的时刻往往在下午,符合“Z世代”“早C午T”的饮品消费习惯——早晨咖啡提神,午后茶饮解乏。
英敏特发布的《2025年中国现制咖啡茶饮白皮书》显示,相较于咖啡的功能性,职场人购买奶茶、果茶等新茶饮,更多是为了犒劳自己。工作间隙喝上一杯,既能放松心情,也能借拿外卖的机会下楼走动。并且,在相同的价格区间里,茶饮往往有更多品类可以选择。红餐网数据显示,48.7%的咖饮门店锚定 20-30元的人均消费价位,20元以内的咖啡只占到约23%,而茶饮的人均消费价位主要集中在20元以内,更适合同事间下午茶拼单。
饮品成职场社交与情绪载体
瓶装饮料、茶包、速溶咖啡同样能解乏提神,价格还更低,白领们为什么还要排队买现制饮品?对于职场人们而言,饮品已不止满足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也同样重要。
入职时请同事喝杯咖啡或奶茶,借机加上微信,迅速拉近距离;请同事帮忙时点杯奶茶表达感谢;开会时买杯饮料,咀嚼小料打发时间……“有空一起喝杯咖啡”已经成了职场的“社交礼仪”。
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与同事们喝着一样的咖啡,满足了他们对于未来成长的想象。“买很贵的咖啡,是一种对正式员工的cosplay(角色扮演)。”对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的小丁而言,每天像同事一样花20多元买杯咖啡,还是有些奢侈。而且相比苦涩的咖啡,奶茶带给他的幸福感更高。但因为楼下只有一家咖啡店,所以一起去买咖啡也成了他向同事请教问题的好时机。同时,想到“自己的付出换来了可以每天花20多买一杯不是很好喝的饮料”,他也感到些许自豪。
中午时分,在写字楼附近的商圈,也能看到不少白领吃完饭后,三三两两来到饮品店,讨论又上了什么新品、好不好喝、包装好不好看。在茶饮店的菜单中,能看到许多在上海难得一见的水果,例如油柑、黄皮、酸角、酸木瓜,甚至还有许多看起来与饮料丝毫不沾边的配料——苦瓜、牛肝菌、木姜子。一起点一杯小众、特色的“网红”饮品,既能尝鲜,也能成为交流分享的话题。
根据CBNData《2025新式茶饮趋势报告》,64%的18-35岁消费者愿为“创新风味”买单;消费者评论中,“视觉新意”“仪式感”等词出现频率同比增长了31%。聚集在永康路、愚园路、陕西南路等休闲街区上的小店,将咖啡、茶饮与艺术、家居、花艺融合,打卡的人群络绎不绝;连锁品牌则时常通过新产品、与热门IP联名打造网红爆款,也切中了年轻人情绪消费的心理。
工作日的下午,仍有不少人在咖啡馆门口排队。劳动报记者于玘珺 摄影
愿意为“更健康的快乐”买单
“大多数人喝不出埃塞俄比亚和云南产的咖啡豆有什么区别,但能喝出来拿铁中用的是牛奶还是植脂末。”Sandy从事咖啡行业七八年,目前在斜土路上开了一家咖啡店,她观察到,越来越多顾客开始关注咖啡豆之外的原料,例如是否能把拿铁中的纯牛奶换成脱脂奶、燕麦奶,糖包是不是“0卡”。
随着健康观念的提高,消费者会担心糖分、咖啡因摄入过多导致的健康问题。“低糖”“0脂”“无植脂末”还不够,商家还会在饮品中添加膳食纤维、益生菌、胶原蛋白等营养成分,或者人参、陈皮、羽衣甘蓝、黑芝麻等养生食材,打上“助消化”“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等标签,满足消费者的“养生”需求。含有酸奶、奇亚籽、牛油果等成分的饮品,也成了年轻人代餐、“液断”减肥的新选择。
上海推出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更让选择有了直观的标准。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根据饮料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含量,将饮品分为ABCD四个等级,健康程度递减。
记者在长寿路上一家使用了该分级标识的连锁奶茶店看到,大部分产品都标为了A级或B级,只有少数产品用橙色和红色标为C级和D级。店员表示,C级和D级主要是因为奶盖中有较多糖和脂肪,如果介意可以选择去奶盖并减糖,但会影响饮品的口感。
奶茶店菜单上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劳动报记者于玘珺 摄影
艾媒咨询调研显示,消费者未来可能减少新式茶饮购买意愿的因素主要是觉得对身体不健康(42.9%)、怕长胖(34.7%)。注重健康的白领愿意在买饮品时“做减法”,并为更健康的原料掏钱。
“00后”白领尹小姐每周要喝3-6杯奶茶。她会关注奶茶的卡路里、咖啡因含量、升糖指数,通常会选择常温、不额外加糖的饮品,并把基底乳换成牛乳、水牛奶、冰博克。“虽然要加三四块钱,但对于平衡健康和快乐来说很有用。”尹小姐表示。
头图为商场内同一区域聚集着多家饮品店。劳动报记者于玘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