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推进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上海依据《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政策,鼓励各街道探索外摆经营试点。今年以来,上海多街道推进商户外摆摊位,以提升城市“烟火气”。然而,外摆经营的成效如何,又面临何种挑战?记者近日走访友谊路街道、杨浦区大学路等地一探究竟。
外摆升温:从一家店的热闹到一片区的增收
夜幕降临,友谊路街道夏园商圈的刘栋梁大排档外,外摆餐位已座无虚席。木质桌椅旁,食客伴着晚风举杯,小龙虾热气氤氲,桌角的花露水、驱蚊绿植透着贴心。“天凉快后,外摆客人比店里还多,晚上8点到1点忙不停。”店长孔令娜一边边添餐具,一边笑言。
据她介绍,这家今年8月新开业的夜宵店,正因外摆收获超预期人气。“我们是一家大排档嘛,很多客人都是来聚会、聊天的,有些人每周都来。”孔令娜说,他们店铺内有126个餐位,外摆有70个,外摆餐位虽数量不算多,却成了吸引客群的“主力军”。“除了八月的超高温天,其他时候基本都是外摆位先坐满。10点后,还有不少夜宵客专门来坐外面。”她补充道。
刘栋梁的外摆摊位。受访者 供图
外摆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直接拉动了商户营收。友谊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曹阳告诉记者,今年8至9月,街道参与外摆的商户营业额较以往平均增长20%。“外摆不是简单‘摆出来’,而是帮商户拓宽经营空间,也让市民多了消费选择。”曹阳说。
规范先行:多方共治下的外摆“公约”
“外摆要热闹,但不能乱。”曹阳告诉记者,在友谊路街道,外摆经营有着明确的“边界”:区域上,允许在夏园、幸福湾、海江新天地等商圈开展,而离道路较近的沿街商铺,因可能影响通行,一般不开放外摆;时间上,要求避开居民休息时段,避免噪音干扰;经营范围上,明确禁止易燃易爆、气味刺鼻的品类、食品现制现售类及烧烤类商户。
这些规范的出台,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参与。“我们前后开了好几次座谈会,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环保、消防、社区、商户代表、物业都来了,大家一起商量怎么摆才合理,既要符合政策要求,又要兼顾各方需求。”曹阳说,依托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框架,在“多格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商户自治+区域共治”的管理模式:商户每天收摊后需彻底清理外摆区域,物业负责日常管理,职能部门则通过不定期巡查与抽查强化监管。
截至目前,友谊路街道的外摆试点未收到一起12345投诉,也没有商户因违规被劝退。“规范不是限制,是为了让外摆能长久做下去,不辜负政策初衷。”曹阳说,街道还推出了简化版外摆协议,商户和市民一看就懂,“大家都清楚规则,配合起来就顺畅。”
上海外摆的“多元探索”与平衡之困
在上海,外摆经济的探索不止于友谊路街道。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大学路,700米长的街区汇聚不少特色商户,而沿街外摆位成为街区“灵魂”。Chili's奇利斯美式小餐馆店长姜启文说,每到周末,坐在外摆位的客人能直观看到街上的活动,体验感远超室内。
不过,外摆经营也面临着现实挑战。比如,Chili's曾因低温导致外摆客流锐减,后来在区里帮助下加装透明风挡,营业额才提升近20%。而在友谊路街道,曹阳也遇到了难题:不少商家想参与外摆,但多数不符合要求,“有的商家在人行道旁,外摆会影响行人通行;有的离居民区太近,难免产生噪音,这既不符合政策对‘精细化治理’的要求,也会影响居民生活”。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外摆既要烟火气,也要维护城市形象。”曹阳坦言,街道曾多次专题分析研判淄博等地的外摆模式,但发现难以直接照搬,“友谊路街道城市化程度高,居民区密集,商铺多毗邻居民楼,必须优先考虑居民感受,这是我们制定方案时的重要原则”。
从友谊路街道的商圈外摆,到大学路的沿街经营,上海正以多元实践落实政策要求,寻找外摆经济的 “最优解”。如何在满足商户外摆需求、提升市民体验的同时,维护城市秩序与环境,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商户和居民,仍是上海外摆经济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头图为友谊路街道商圈的外摆位。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