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70岁了能出门旅行,独居在家住院也有人签字!上海新修订老年权益条例民生亮点解析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5-10-26 09:13

摘要: 22条修订筑牢老年人权益保障屏障。

新修改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为该条例实施近十年来的首次重要修改,22条修订内容聚焦陪护假、意定监护、消费权益等核心诉求,为上海577.62万户籍老年人口构建起全维度权益保障网络。


陪护假:独生子女每年7天带薪照护


清晨的肿瘤医院病区,85后张女士正给患乳腺癌的母亲喂早餐。三周来,她和父亲24小时轮班陪护,已是精疲力尽。“想找护工但母亲不适应,只能一次次向公司请假,愧疚又无奈。”张女士的困境,正是上海老龄化浪潮下无数家庭的缩影。


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77.62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6%,较 2023年的37.4%持续攀升。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86万人,占总人口的5.6%;“纯老家庭”老年人数更是高达179.34万人,独居老人有33.62万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的“421”家庭结构已成为普遍现象,家庭照护压力持续加剧。


资料照片。摄影 贡俊祺


新条例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赡养人每年可享累计不超过5个工作日陪护假,独生子女则增至7个工作日,且假期工资按正常出勤标准发放。“落地实践中还需要细化配套政策,比如明确陪护假申请条件、证明材料(如医院诊断证明)及假期使用方式(如是否可拆分)等。”市人大代表金缨在立法调研中提出,需通过配套细则确保政策真正惠及家庭。


“对肩负赡养责任的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而言,5-7天的陪护假不仅能直接缓解照护家中老人的现实压力,更能从社会层面强化陪护老人的责任共识,推动尊老、敬老良好氛围的形成。”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上海首次在政策中明确“陪护假”概念,是具有先锋性的尝试,不仅为民众新增了一项实用的陪护权益,长远来看,更能助力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意识,为构建更友好的适老环境奠定基础。


意定监护:从“身后托付”到“生前照护”


“我万一做手术昏迷了,谁能在‘家属’一栏签字?子女不在身边,想入住养老院怎么办?”独居十年的王老伯曾向居委会工作人员反复询问。这种对医疗决策、生活安排的焦虑,在孤寡、空巢老人中尤为普遍。


“意定监护制度允许老年人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事先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是以充分尊重老年人自主意愿为理念的制度设计。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张婷婷表示,根据本市近年来的实践,《修改决定》细化意定监护实施,推动意定监护“落地可感”。


上海是意定监护服务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公开报道显示,在《民法典》颁布元年——2021年仅前7个月,上海市普陀区公证处关于意定监护协议,就接待了300多人次的咨询,签订协议112件。


资料照片。摄影 贡俊祺


为了推动老年人意定监护更好落地,在《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上海新修订《条例》进一步明确,老年人可以申请办理公证,也可以邀请居委会、村委会、老年人组织、养老机构等有关方面见证现场情况。同时,《条例》对民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作出规定,并明确加强监护监督,鼓励专业性社会组织提供相关服务。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娄国剑表示,意定监护条款作为保障老年人自主决定权的重要制度,涉及老年人晚年生活照护、财产管理、医疗决策等关键权益,其细化落实工作尤为迫切。2025年,上海市政府已将制定推进老年人意定监护实施的有关政策列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相关文件即将正式出台。


“目前,我们正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配套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包括意定监护协议示范文本、居村委会参与见证的工作指引等。同时,为提升服务效能,我们还将同步研究开发意定监护信息归集平台。通过政策文件、示范文本、工作指引及信息平台的协同发力,确保《条例》原则性规定转化为老年人看得见、用得上的权益保障措施,切实实现制度可操作、能落地、见实效。”娄国剑说。


消费权益:破年龄壁垒、护消费安全


“家附近的商业健身房明确说60岁以上不办卡,想报个云南游又被旅行社以‘70 岁’拒之门外。”75岁的张大爷的遭遇,正是上海老年人消费中“年龄门槛”困境的缩影。近年来,健身、旅游等领域的“一刀切”限制,既阻碍了老年人正常消费需求,也制约了银发经济发展活力。


在健身服务方面,这样的矛盾尤为突出。张大爷因几年前突发小中风后格外重视锻炼,却在多家商业健身房碰壁——“要么直接设年龄上限,要么要求子女全程陪同签字,感觉像被当成了‘麻烦’。”直到他找到五角场街道的“长者健康运动之家”才如愿,这家由政府牵头建设的健身房不仅无年龄上限,还配备适老化器械和体测服务。


然而,这类普惠性老年健身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全市170多家长者健身站点仅能覆盖少数社区,大量老年人仍面临“想锻炼无门”的困境。


资料照片。摄影 贡俊祺


旅游领域的年龄限制更成为高频投诉点。70岁的王阿姨和几位好友计划参团出游,却被多家旅行社拒绝,理由是“超龄存在风险”。即便部分旅行社允许报名,也要求提供健康证明、子女签字,甚至额外加收费用。


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相关机构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显示,17.6%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40.8%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两次。


对此,新版《条例》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鼓励经营主体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为老年人提供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以身体状况代替年龄上的限制。


根据《条例》,上海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养老照护、康复辅具、老年宜居、老年文娱、无障碍出行、智慧养老、养老金融、老年健康服务等银发经济相关产业,积极培育银发消费市场。鼓励经营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与其健康状况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限制。


同时,《条例》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老年人消费环境,及时处理侵害老年人消费权益的举报投诉,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立法深意:让“银发力量” 绽放光彩


如何通过高质量立法,推动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调研发现,目前本市普惠多元老年教育的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优质的老年学校和培训课程“一位难求”;老年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水平还需提升;养老与体育、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还需整合,建议进一步拓展老年教育参与主体范围,在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身需求等。


张婷婷表示,此次修法明确提出本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新条例如同一张细密的保障网,回应着577万上海老人的期盼。随着2025年11月1日的临近,这座超大城市正用法治温度,书写“安享晚年”的民生答卷。


头图为资料照片。摄影 贡俊祺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