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海电机学院闵行校区绿茵场化身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育人剧场。这场名为“匠心筑梦,声动未来”的草坪音乐节,首次汇聚企业工匠、中职院校、社区文化机构与高校师生同台共创,旨在构建一个融“校政企”多方资源、贯通“中职-高职-企业”人才培养环节的立体化育人平台。
“工匠的培养,不仅需要技能的千锤百炼,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与浸润。”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洪春表示,学校培养的不仅是技术工匠,更是具有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这场草坪音乐节,正是学校响应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次生动实践。
音乐节在气势恢宏的舞龙表演《鲤鱼跃龙门》中拉开帷幕。学校高职学院舞龙队的队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在鼓点声中舞动长达8米的龙身,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引得现场阵阵掌声,其背后是学校与江川文化馆深度合作的缩影。江川文化馆副馆长李翔表示,作为闵行区非遗项目《鲤鱼跳龙门》的保护单位,他们与电机学院建立了“校政融通”的长效机制。文化馆提供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指导,学校则将舞龙训练课程化、标准化。通过“双导师制”和资源注入,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双赢。
来自合作中职校的丁满同学以一首吉他弹唱赢得了全场掌声。演出结束后,他激动地表示:“能在大学的舞台上表演,让我对未来的高职生活充满了期待。这种感觉就像提前拿到了大学生活的‘入场券’。”
中职院校的同学作为音乐节的“主角”并非偶然,而是上海电机学院系统性实施“中高职贯通学生中职阶段素质培养计划”的成果展现。校方表示,学校自2023年起实施“中高职贯通学生中职阶段素质培养计划”,该计划不仅关注技能衔接,更注重学生心理过渡和身份认同的建立,音乐节这样的文化活动,正是其中关键的实践环节之一。
当晚,上海汽轮机厂的“上海工匠”王勇与在校学生合作演绎《夜空中最亮的星》引发全场高潮。这一匠心交融的场景,源于学校推行的“工匠导师”举措,目前已有20余名企业工匠参与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王勇表示,这是他第一次以“表演者”的身份走进校园。“过去我们参与校企合作,多集中在技术培训环节。而今天,通过音乐这种更柔软的方式,我们与未来潜在人才的交流更加自然深入。”
头图为活动现场。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