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金风送暖。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阿姨爷叔们如今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劳动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鲜活的日常,看着他们老有所乐、多姿多彩的晚年画卷,真的让我们这些中青年由衷地心生羡慕,想要感叹一句:人生“下半场”值得期待!
排练厅里,身着红军服的老人们跃跃欲试即将登台演出。他们的歌声里藏着峥嵘岁月的记忆,眼神中满是对生活的热忱,每一句台词都是对逝去青春中那些未竟的“演艺梦想”的致敬。
在上海的老年大学里,时光浸润着墨香与音律。老人指尖轻弹钢琴,悠扬乐声流淌;毛笔挥毫间,山水花鸟跃然纸上。他们挣脱“年龄设限”,在知识与艺术中充电,把晚年日子过得诗意盎然。
旅游咨询展台前,老年夫妇戴着老花镜,细细询问德国深度游的细节。如今的银发旅游早已不止“走马观花”,上海老人的足迹从国内山水延伸至异国风情,用脚步丈量世界,在旅途中续写人生新篇。
华灯初上的舞厅里,动感节拍中,老人们牵手旋转、翩然起舞。舒展的舞步、灿烂的笑容,打破了“老年=暮气”的刻板印象,用律动诠释着“青春不老”的生活态度。
社区里的温暖更显贴心:智能康复设备辅助老人训练,专业护理人员悉心陪伴;老年食堂菜品丰富,热气腾腾的饭菜里满是便捷与关怀,让老人们尽享舌尖美味与家的暖意。
公园长椅上闲话家常,街头步道旁挥舞彩绸健身……上海的每一处角落,都有银发族乐享生活的身影。这个重阳,他们用合唱、书画、旅游、舞蹈的多元选择,将“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的幸福,写成了最动人的时代篇章。
上海的社区食堂如今已成为很多老人的“第二厨房”。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去哪儿养老?上海社区一批养老顾问上岗,为老人们提供专业意见。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老当益壮!如今的健身房里出现越来越多银发身影。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呵护“老宝贝”,智能康复训练正在上海各大社区普及。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社区日间照护中心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公共会客厅”。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插花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我要做“精致老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越来越多的“活力老人”玩起了自媒体,在上海的“一江一河”经常能看到他们自信优雅地自拍。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现在的老人早锻炼花样经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的羽毛球,阿姨妈妈们也玩得溜。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闲来无事话家常,日子恬淡而美好。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老年爱乐合唱团上台前的“自嗨”一刻。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学习不是年轻人的特权。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上海老年人的旅游“level”早已从走马观花升级到了深度游、探索游。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在新梦舞厅,老年人跳交谊舞,举手投足很专业。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上海老人会穿衣服、审美高级,早已成为时尚魔都的重要一景。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头图为遍布社区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