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节目火了,吸引了很多粉丝。谁是播客的忠实听众?10月25日至26日,“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举行,论坛期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中文播客头部平台“小宇宙”App联合发布《“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
基于小宇宙全平台的最新数据,报告揭示了中文播客用户的画像和行为特点。中文播客听众,以女性为主,女性用户占比高达68%;年龄上,青年是绝对主体,18-35岁的用户占比超过83%,其中25-35岁的核心用户群占45.17%;在地域和职业特质上,用户主要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达58%,其中白领(45%)和学生(29%)为最活跃群体。
播客单集时间都比较长,用户能听完吗?报告显示,在媒介使用行为上,播客用户的首要特征在于深度参与。比如,播客单集平均时长达59分钟,但仍有61.5%的用户会完整地收听一个单集。用户日均收听时长达79分钟,在发表过评论的用户中,人均评论字数为432字。更重要的是,这些互动并非单向留言,23.7%的单集评论区出现了多轮对话。对于收听超过100小时的重度用户,其评论意愿更是高达49.2%。
此外,用户跨分类探索新内容的特点鲜明。近半数用户订阅超过10个不同分类的节目,在月收听100小时以上的重度用户中,这一比例超过80%;每周有近40%的用户会尝试收听新节目,接触新内容。这表明,播客听众不仅愿意投入较长时间收听播客,并且倾向发表长篇幅的评论、进行深入互动,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信息圈、打破“信息茧房”,挑战了传统认为短视频时代用户倾向快速信息消费和被动接受算法推荐的刻板印象。
调查显示,女性主播在“关注公共利益”“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不同群体对话”等维度上,表现出更高的认同度和参与意愿。男性主播则在拓展播客合作、社群互动上更积极。此外,多数主播的订阅人数有限、播客亦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内容创作和个人兴趣是其投身播客的主要动力。如何扩大影响力、实现商业回报、维持整个播客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是一个挑战。
报告还基于小宇宙平台“编辑精选”数据呈现了平台内容的运营策略,围绕新闻、科技及女性主义等热门话题对代表性播客案例展开分析,并从城市类播客与线下大型播客节两个维度呈现了播客公共价值的多重面向。报告认为,播客已成为支撑个体间互动、创造公共对话、维系异质社群的重要载体,以小群体之间的自由对话,回应当前都市人渴望真切交流的需求,重塑城市生活缺失的“地方感”,将激发都市社会的创新活力。
据了解,论坛期间,还设有“从复旦出发的‘传播学在中国’系列对谈之第一题‘中国的传播学本土化——个人的经历与反思’”“智能城市文明的交流互鉴:城市国际传播新思路”“数字沟通力:长三角、大湾区中国都市圈发展”等专场,从学科历史、媒介经验、国际视野、国内实践四个方面,探索并建构“中国媒介学”自主知识体系。
头图为报告发布现场。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