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机票次卡“早鸟战”升温,市民反映预约难、日期到处是“坑”!记者实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5-10-28 17:12

摘要: 这场看似实惠的促销,究竟是给出行者的福利,还是暗藏套路的消费陷阱?

10月下旬,“双十一”大促正式启幕,旅游在线平台与航司的机票次卡促销不仅比往年启动更早,活动密度也显著提升。然而,不少市民吐槽:好不容易“薅羊毛”买的机票次卡,却因重重预约限制陷入出行困境——要么仅特定时段放票,要么去程可约、返程无位,部分行程甚至要求最短间隔半个月才能返程,根本无法衔接合理行程。这场看似实惠的促销,究竟是给出行者的福利,还是暗藏套路的消费陷阱?


机票次卡:年年热销,年年被吐槽


10月15日晚8时,飞猪2025年“双十一”全球旅行节尖货预售准时开启。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参与飞猪“双十一”的活动商品数量连续五年增长,创下新高。但在销售火爆的背后,机票次卡再次成为投诉焦点。记者采访发现,其平台上销量超5万件的“全日空经济舱双人含税机票卡”,就因预约问题引发大量网友热议。


“之前买次卡约不上,我还以为是自己手速慢。这次特地定了12点的闹钟熬夜抢,想着第一时间兑换1月的行程,结果想要的日期全是空的。”消费者Cynthia无奈说道。另一位买家阿言也遭遇了类似情况:她计划12月26日出发、1月5日返程,购买前反复确认这两个日期不在商家设置的禁用期内,可凌晨掐点兑换时却发现,次卡12月22日后就无法使用了。


据了解,目前各航司推出的机票次卡,需由乘机人先在航司官方页面录入个人信息,才能查看可预约的航班。通常情况下,乘客更倾向选择上午出发、晚上返程的航班,但机票次卡在自由选择度上限制极多,往往乘客想飞的航班都无法预约。因此,不少人反映,自己为“薅羊毛”囤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预约难、日期少、隐性成本高,消费者直呼“抢了个寂寞”


为了印证市民反映的情况,记者随即购买了飞猪机票次卡榜单排名第一的全日空经济舱次卡,选择上海往返大阪的航线,实际操作下来,真正能兑换的线路确实不多。


以11月6日出发为例,系统显示最早的返程日期为12月7日,意味着需连续旅行一个月;记者进一步尝试预约整个11月的行程,发现仅三分之一的日期标注“可约”。不仅如此,可选的航班时间也十分“鸡肋”:上海往返大阪仅有19:05出发、09:15返回的航班可选。对此,不少消费者苦笑:“本来是为了便宜才买次卡,算完账才发现,一来一回得额外多付两晚酒店钱,这羊毛根本没薅着。”


“有去无回”航班。机票次卡预约截图。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联系了飞猪客服。对方仅表示,机票次卡属于“机会型产品”,可预约的航班配额数量有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消费者后续可实时刷新页面,查看是否有其他用户退票或航司重新放舱,最终能否预约以页面显示的可预约航班为准。


除了机票次卡,今年部分“买一送一”的直售机票也让消费者直呼“抢了个寂寞”。比如,10月13日至19日,日本航空上线中国大陆出发的“买一送一”往返机票,宣传称适用于2025年10月14日至2026年6月30日的行程。但是,不少市民蹲点抢购时发现,尽管商家声称仅屏蔽部分日期,可热门出行日期根本刷不到“买一送一”的名额。

消费者购机票遭遇“价格”陷阱。网友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机票类产品,“双十一”期间的酒店套餐也让人觉得“套路颇深”。市民冯女士提到,她原本想囤一份佛山的酒店套餐,套餐标价528元且包含一份下午茶,但她国庆期间刚住过同一家酒店,当时核算下来每晚价格是483元。“单看价格,反而感觉‘双十一’套餐没想象中划算。”冯女士说。


建议公示“历史可预约率”等关键信息


在补贴优惠“满天飞”、产品与价格“卷不停”的背后,是旅游商家抢占四季度淡季客源的迫切需求。但业内人士指出,在火热的促销节点下,“双十一”旅游促销不能只拼销量,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套餐的核销率,比单纯的销售数据更值得关注。


业内专家提出,当前消费者“先囤后约”的消费习惯已逐渐形成,平台和商家在宣传产品时,应主动、全面地告知限制条件。比如,在商品详情页用醒目字体标注“可预约航班时段”“最短返程间隔”“热门日期预约规则”等关键信息,而不是将这些内容藏在冗长的细则中,让消费者难以察觉。同时,监管部门可针对旅游预售产品出台更明确的规范,例如要求商家公示“历史可预约率”“实际核销数据”等,从源头避免虚假宣传。


法律专家也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若商家在销售机票次卡等产品时,使用“随时约”“海量航班可选”等夸大表述误导消费者,或承诺的优惠无法兑现,则已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一旦遭遇此类问题,可凭产品说明截图、收付凭证等证据,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双十一”优惠活动,应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仔细阅读规则细节,结合自身行程安排判断是否适合购买,避免盲目囤货落入消费陷阱。同时,优惠旅游产品往往具有时效性,订购时需及时截图保存产品说明、预约规则等页面,并留存收付凭证,以便在发生消费纠纷时,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今年暑运就要来了,热门目的地机票...

低至0.9折,飞趟海南只要200...

飞机出行别忘捡漏,百元机票比比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