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上海中医药服务打通走进社区“最后100米”,身边的巡诊站惠及市民白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5-11-03 10:20

摘要: 未来,上海将持续推进站点服务能级提升,让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滋养市民健康,让中医药文化在社区落地生根。

“中午休息就能做次中医理疗,不用特意请假跑医院,太方便了!”在龙华西岸数字谷社区中医巡诊站,刚体验完五音疗法的白领李女士点赞道。作为上海连续四年推进的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中医进社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233家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2025年仍持续扩容升级,已经完成62家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的建设并向居民开放,超额完成各年度建设目标,让“15分钟健康圈”真正照进市民生活。


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上海持续布局更多中医药特色站点,推动中医药服务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让优质普惠性医疗服务触手可及,中医进社区的“最后100米”筑牢了民生幸福底线。


出门右转,到“社区生活盒子”去搭脉


上海中医进社区项目精准对接不同人群需求,服务效能持续释放。记者走访徐汇滨江地区发现,针对商务楼宇白领颈肩不适、压力大等痛点,龙华西岸数字谷社区中医巡诊站开设午间延时门诊,与白领9:30至18:30的工作时间精准匹配,目前建站两周便接待1000多人次治疗。


而面向社区居民,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6位中医医师,提供艾灸、推拿等服务及免费中医药茶饮方。上海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处副处长王冬介绍,全市社区中医药特色站点平均每周开设7.56个半天中医门诊,提供7类24种中医医疗技术,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比达31.59%,其中徐汇区部分站点就诊人次同比增长超30%。


项目建设中,特色化发展与资源下沉成为核心亮点。徐汇区19个站点形成“一站一品牌”格局,龙华西岸数字谷服务站聚焦白领失眠、肩周炎,长桥汇澜服务站融合石氏伤科康复功法与太极疗法。全市104位名中医及团队下沉巡诊带教,戴居云中医工作室等专家站点落户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水平服务。同时,智能设备赋能诊疗升级,各站点普遍配备体质辨识仪、舌诊仪,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引入AI健身功法教学,让中医养生更具吸引力。


从2022年首批示范站点建成至今,上海中医进社区项目不断夯实基层服务网底,通过“社区生活盒子嵌入式”“商务楼宇健康站点”等多元模式,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60家社区能“开刀”了


劳动报记者获悉,2025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将打造一批社区康复中心、社区护理中心、社区门诊手术室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10家社区康复中心(累计153家);66家社区护理中心(累计158家);建成首批60家社区门诊手术室,社区康复、护理、门诊手术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据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处副处长王冬介绍,目前上海的康复中心规范设置了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支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组成的康复服务团队,并开设康复病区,依托病房与康复治疗区域,以门诊、住院康复为基础,结合康复机器人、天轨等智能化康复设备和各类中西医康复适宜技术,将康复服务逐步延伸至站点、居家、养老机构等,形成住院、门诊、站点和居家相衔接的具有社区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


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学科。劳动报记者 李蓓 摄影


在社区护理中心建设方面,建成的社区护理中心全部开通护理专科门诊,在提供皮肤护理、排泄护理、营养护理等8类26项基本护理的基础上,还提供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静脉导管维护、伤口、造口、中医、安宁疗护、糖尿病、腹膜透析、母婴健康、心理护理等专科和特色护理服务,形成了1+N+X(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特色护理)服务体系。


在社区门诊手术室建设方面,市卫生健康委出台《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门诊手术室建设指引》,按照要求,建成的社区门诊手术室配置了手术无影灯、手术台、急救药品等;平均每家配置了2名外科医生和至少1名具有手术室胜任能力的护士。目前,社区门诊手术室可为居民提供清创缝合、拔甲、浅表肿物切除、浅表脓肿切开引流等基本门诊手术项目。


头图为西岸数字谷社区卫生服务站吸引了不少白领。劳动报记者 李蓓 摄影


摄 影:李蓓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