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临转院”)主办的首届上海临床试验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以“共商医疗能力提升、共话产业创新发展、共促医企高质量融合”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顶级临床研究专家、医院管理者、药械企业代表及投资机构,聚焦临床试验全流程痛点与挑战,探讨“临床需求”到“产业落地”的协同创新路径,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论坛的成功举办,既是上海临床研究生态的集中成果展示,更凸显了临转院作为创新枢纽的关键作用,而众多企业与机构的深度合作案例,正是这一融合生态的生动注脚。
构建全链条融合创新生态
本次论坛采用“主论坛+五场平行会议”的架构,覆盖临床试验管理、肿瘤、细胞基因治疗、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路议题覆盖。主论坛上,专家们围绕科研创新、转化医学、资本助力等维度建言献策,共识指出打破机构壁垒、建立高效协同机制是提升临床研究效能的核心。
创新的“论坛+路演+展览”三位一体模式成为亮点:近40家医疗机构与企业登台路演,展示核药研发、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成果;瑞金、中山等近60家医院及联影、阿斯利康等30余家头部企业设立展位,全方位呈现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资源集聚与创新活力,有效促进了“产—研—医—资”深度链接。
搭建成果转化“加速器”
作为上海临床研究转化体系的关键平台,临转院成立一年来成效显著,通过机制创新与专业服务,成为链接病床到市场的核心枢纽。
在协同机制上,临转院牵头组建“上海临床研究协同发展联盟”,创新“ARO团队服务模式”,为医院PI与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显著提升临床研究效率;成果转化方面,探索“医院专利许可+现金入股”的公司化运营模式,推动肠道菌群微生态诊疗技术等项目2个月内快速落地,破解医生成果转化“不敢为、不会为、不能为”的难题;资金与数据赋能上,设立1.8亿元临床转化种子基金,布局创新药、细胞治疗等方向,联合推出全国首款乳腺癌带病体商保产品,研发“杏林智研”临床研究大模型,释放医疗数据价值。
临转院董事长王兴鹏表示,临转院致力于成为创新枢纽,桥接病床到市场的资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跟跑到领跑提供体系化支撑。其核心任务是挖掘医生优秀成果,通过专业评估将成果分类管理,精准对接企业与资本,让科研成果尽快反哺社会。目前已完成3家公司注册,12家公司正在推进,年内将逐步落地。
医企协同破解临床转化难题
上海申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临转院赋能企业的典型代表,正借助平台力量推进肺癌数字解决方案的研发与转化。这家企业与上海肺科医院等全国多地专家保持合作,通过临转院搭建的桥梁,实现了高效对接与资源整合。
申肺公司的核心成果是一体化肺癌数字解决方案,涵盖早期筛查、术前AI规划、术中数字化导航、术后快速康复数字疗法等全流程。其独特性在于与手术深度结合,术前AI查看CT比人眼更精准快速,术中通过点云建模、图像自动分割等算法,精准定位肺小结节,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肺功能,解决临床痛点。目前产品原型机已完成。
谈及与临转院的合作,申肺公司董事长胡棒深有感触:“企业直接对接医院难度大,临转院的专业评估团队、全球合作资源及产品注册、金融赋能等一站式服务,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从接触项目到拿下合作不到一年,转化周期缩短至一年左右,较传统模式节省3-5年时间。目前该项目已落地上海外高桥,依托肺科医院技术平台,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多家医院已表达合作意向。
在肺小结节诊断领域,申肺公司同样深耕AI技术应用。针对临床中结节良恶性判断难、患者焦虑等问题,公司基于大量样本开发AI工具,通过影像资料精准判断结节性质,良性患者无需过度随访,恶性患者可及早干预,大幅提升诊疗效率。产品第一代聚焦CT影像,后续将整合多模态影像组学,目前在胸片领域的智能大模型处于行业前列,重点提升诊断精准性与准确率,助力临床辅助决策。同时,结合肺科医院胸外科学科优势,打造术前导航、术后管理全链条AI产品,已通过临转院成功转化两个项目,重点推广人工智能读片技术。
上海迈向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首届上海临床试验论坛的落幕,标志着上海以临床研究和转化系统能力提升为引擎,加速向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迈进。临转院作为核心枢纽,正推动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临床创新生态,其探索的“上海经验”将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倍速发展提供借鉴。
百余家医院和企业现场设展。主办方供图
从企业的技术突破到平台的机制创新,从论坛的思想碰撞到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海正通过多方协同,打通从临床需求到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未来,在医产学研资的共同发力下,更多临床创新成果将加速走向市场,为患者带来福祉,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头图为一体化肺癌数字解决方案现场展示成果。劳动报记者李蓓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