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最初三年上海总工会的工运史研究

来源:“沪东沪西”微信公众号 作者:马军 发布时间:2022-09-15 14:29

摘要: 解放最初三年上海总工会的工运史研究。

有关解放后的上海工人运动史研究,业内前辈沈以行、郑庆声等人的忆文①通常仅追溯至1952年7月至1958年底的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李家齐主编的《上海工运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9月版)的记载亦大率如此。事实上,自1949年5月30日上海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到1952年7月的三年多时间里,该总工会所属的若干单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解放最初三年上海总工会的工运史研究工运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如今通过搜检当时的出版品便能查知其概况。



上海工运史料的搜集、整编、设计与展陈工作是在1949年底开始的,由上海总工会所属的劳动出版社负责。该社在党政军机关、各级工会、新闻出版界的大力协助下,经过三个月的筹备,于1950年2月上海总工会正式成立之际,首次在大新公司四楼画廊布展。在展览的两星期中,“受到广大工人群众及各界人民的欢迎,这些活的教材,深深感动了每个参观群众”。5月1日,沪西工人俱乐部成立,原有史料图片在俱乐部内第二次展出,三星期里各工厂团体前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达11万余人。“这些上海工人的光荣斗争史实,活生生地教育和鼓舞着他们,这影响是很大的。”由此便决定“把这些宝贵的史料正规地固定下来,成立上海工运史料陈列馆”,而常设地点是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原东方饭店)。10月1日开幕后,有记载称:“参观群众每天多至一万五千人,有的从很远的浦东、闸北、徐家汇赶来,一位郊区农民看了陈列馆里的史料图片感动得眼泪直往下淌,久久说不出话来。类似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把这些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艰苦奋斗和先烈光荣流血斗争的史实来教育我们这一代,以至于在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反对美帝侵略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事业中,更好地担负起工人阶级的光荣爱国任务”。②因之于这个上海工运史料展览,有关方面陆续推出了好几种图文并茂的画册,以便工人群众加深印象并予以重温。



其一是《不死的王孝和(上海工人斗争画史)》(上海总工会编,劳动出版社1950年3月版,共42页)。“这本小册子是根据上海市工人运动史料展览会的一部分资料编成的,它的能够出版,曾得到李志耕、赵延年等同志惠赐作品,忻玉英、吴国桢等同志协助收集资料”。



其二是《从“五卅”到大革命(上海工人斗争画史)》(劳动出版社1950年5月30日初版,共58页,再版时改名为《“五·卅”和大革命》)。“这是第一届‘上海工运史料展览会’内容的一部分,接受各界观众的意见编印成书。”由董因辰、吴从云编辑;中共上海市委提供照片;上海市人民法院、上海市立博物馆、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法电工会、商务印书馆工会、苏北滨海县政府、沈孟先、陈勃、朱丹白提供史料,赵文渭、施琦平、王德义作画。



其三是《三十年来的上海工运(上海工运史料图片说明)》(上海总工会文教部编辑,劳动出版社1951年1月版,共27页),内收有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顾正红、刘华、汪寿华、梁仁达、王孝和等照片、图片13张。


同样是画史,但资料来源不同的则有《申九工人的光荣斗争(上海工人斗争画史之一)》(劳动出版社1950年5月1日初版,共71页)。该书由彭学绍、吴从云编辑;申九工会、郑炳坤、陈勃提供照片;黎鲁、徐甫堡、程之锡作画。反映的是上海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即1948年2月2日申九斗争的全景。申新九厂是上海最大的纱厂,有7000多人,1948年1月底该厂工人向资方提出改善待遇的合理要求,被无理拒绝后随即发动了四天三夜的大罢工。2月2日,国民党政府出动3000多名武装军警进行疯狂镇压,工人当场牺牲3人,受伤100余人,被捕199人。



顺便一提的是,与上述画史《不死的王孝和》同名的,还有一本由柯蓝、赵自撰写、劳动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的著作,共86页。关于该书的成书经过,赵自后来写道:“上海解放以后,我又看到了一件我以前没有读过的秘密油印刊物,上面有一篇详细记载王孝和同志死难前后的文章。当时,我和柯蓝同志一同在上海《劳动报》工作,报纸需要有一个通俗的连载故事,我们便决定合作把王孝和同志的事迹写出来。为了这,我访问了王孝和同志生前的战友小郭同志和一个和王孝和同志一起坐过牢的大学生,从另外一个同志那里拿到了王孝和在狱中写的家信,向一家报馆借来了烈士就义前的照片。我们就根据已有的一些材料断断续续写成了后来由上海劳动出版社出版的《不死的王孝和》。”③1955年4月北京的工人出版社又出版了该书的同名修订本。



这一时期,上海总工会对研究解放前上海工人阶级数十年斗争历史的价值,及其对解放后推动工会工作、鼓舞工人群众投身建设新社会的现实意义,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并试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为下一步编纂一部上海工人运动史做好准备。正如劳动出版社所指出的:


上海是我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工人运动已有颇长时期的历史,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也是复杂的、丰富的。如果不去研究了解上海工人阶级这样复杂丰富的历史情况,就不能正确处理工人中所发生的许多具体问题,就不能更好的领导工人运动。因此工会工作的同志很需要一些有关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材料,以资参考。但由于上海工人运动历史之长,内容之复杂丰富,要编一本完整的上海工人运动历史也不是少数人及短期内所能完成的。为此本社根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原则,特约一些熟悉上海工人运动情况的同志,首先编写一些有关上海工人运动历史的研究资料,陆续出版。一方面提供工会工作同志作为初步参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来回忆和研究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我们热忱地希望熟悉上海工人运动的同志们帮助我们收集材料,对我们所出版的上海工人运动历史研究资料补充修正。④


上述的“上海工人运动历史研究资料”有之一和之二两种,之一是《大革命以来上海工人阶级为争取统一团结而斗争中的基本情况》(纪康编著,劳动出版社1951年7月初版,共38页),内分四个部分,即:一、上海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二、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工人阶级所遭受的深重压迫;三、大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分化上海工人阶级;四、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统一团结方针的领导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⑤纪康(1918—1964年)解放前在中共上海市委工人委员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在上海市政交通局和上海总工会任职,时任上海总工会副秘书长兼调查研究室主任。



之二是《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工人》(刘长胜等著,劳动出版社1951年8月初版,共88页)。其内编文8篇,依次为:《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工人》(刘长胜撰,原刊《解放日报》1951年7月2日);《上海工人运动的一座坚强堡垒——记中共法商水电公司支部的斗争史迹》(缪雨撰,原刊《解放日报》1951年6月27日);《在斗争里壮大——记二十五年来的中共上海电力公司支部》(钟洛撰,原刊《解放日报》1951年6月30日);《中共上海国棉十二厂支部的光荣斗争史》(葛娴撰,原刊《解放日报》1951年6月28日);《记中共上海海关支部十五年英勇斗争的几个片段》(陈尚撰,原刊《解放日报》1951年7月2日);《依靠群众坚持斗争——中共永安公司支部解放前的斗争(庄晴勋撰,原刊《解放日报》1951年7月1日);《英勇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上海大隆机器厂支部》(陈庆楣撰,原刊《工人日报》1951年6月27日);中共新光内衣厂支部团结群众克服了困难(沈涯夫撰,原刊《解放日报》1951年6月24日)。



以上两本小册子,勾勒了上海工人运动史的重要轨迹、重要人物和重要单位,对后来的工运史研究起到了框架性和铺垫性的作用。



除了上述出版品以外,还有两本书值得特别注意。其一是《解放后上海工运资料(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月)》(上海总工会秘书处编,劳动出版社1950年2月7日初版,共第254页。)该书内分四辑,主要反映的是解放以后最初的半年里上海工人阶级的新工运和新活动。但其第一辑则聚焦在1949年5月下旬上海工人开展的沪厂斗争,以及与人民解放军的里应外合。具体分为重工业(英联船厂、江南造船厂、日亚钢铁厂、通用机器制造厂、中央机器公司上海机器厂、中国农业机械公司上海总厂、上海电机厂、联勤总部五〇一汽车厂、中纺第二机械厂),市政工业(闸北水电公司、上海电力公司发电厂、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上海海关,上海邮局,上海码头工会装卸分会,上海海员,其他。



其二是《有了党就有了希望和力量》(劳动出版社1951年12月初版,共89页)。里面汇聚了华东、上海地区的许多工人积极分子为纪念中共成立30周年而写的文章,以及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件。字里行间,热情地表达了他们对新社会、对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爱戴,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工人和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有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该书具体收文有:


反动派把我关了十五年(杨福林讲,陈勤记),三十几年的恩仇最分明(朱小妹讲,章愈勤记);只有共产党忠心耿耿为工人(王金根讲,张仲清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争取更大的胜利(沈荣潮);党培养我们成为先进的女工小组(徐凤英);保持劳模光荣,继续搞好生产(阮开利);有了党的领导,我们才有新的创造(顾浩元);我要永远做一个好党员(邵裕定);党和毛主席给了我幸福生活(龚金妹讲,肖岗记);革命志士的血没有白流(高绍珊);我找到了亲人(沈保林);我要做好党的宣传员工作(陈月华);共产党的光辉照亮了我的路(楼雪钦);坚决保卫好日子(上海铁路机务段七八位C6型十二台调车机车老年司机司炉);我们战胜了器材燃料的困难(上海公共交通公司全体职工);有了党就有了希望和力量(施小妹);在党的领导下,技术人员有了用武之地(张德庆);宁肯生产多流汗,不让中朝战士多流血(赵玉山);反动派统治生活无保障,共产党领导实行劳动保险(应德进);没有党的教育,我能做什么?(姜锦华);毛主席,你比爹娘还亲(孔雪珍);毛主席,您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鲁宝林);继承王孝和烈士的遗志,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忻玉英);共产党、毛主席给孩子们带来了好光景(程秀英);我还要活到共产主义社会(谭德胜);搞好工作,答谢党和毛主席的恩情(董阿荣);保证做党的好宣传员(冯荷玉);前后比一比,永远忘不了您(范玉安);党培养和教育了我(徐学高);毛主席,我打心里感谢您(牟灼智)。


作者之中的杨福林和施小妹等是大革命时期就参加工人运动,并且蒙受了巨大苦难的老工友、老同志,他们的故事真切地反映了上海工运史的艰苦卓绝!而高绍珊和忻玉英则分别是革命烈士梁仁达和王孝和的妻子,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特别值得注意的,书内的一些文章采用了口述和记录、整理相结合的形式。显然,在1952年7月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成立之前,这种今天称之的“口述史”就已经存在了。


顺便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劳动出版社还推出了若干反映国际工运史的小册子,试图以此开阔中国工人的眼界。例如:《世界工人斗争运动》(1949年11月初版)、《世界工联介绍》(1949年11月初版)、《亚澳工会会议介绍》(1949年12月初版)、《“五·一”国际劳动节》(沙林编写, 1951年4月初版)、《苏联工会简史》(1951年8月初版)等。


综上所述,解放之后的最初三年,上海总工会在刘长胜主席(原中共上海地下党主要领导人)的领导下,其工运史研究绝非一张白纸,而是正处于资料收集和理论探索的萌芽状态,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演变过程、不同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特征,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这些都留待后来的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予以深挖细研了。


(撰于2022年9月)


全文注释:


①参见沈以行:《三十年工运史工作的坎坷之路》,《史林》1986年第3期,1986年10月;沈以行:《五十年代上海工运史料工作回顾》,《史林》1991年第3期;郑庆声:《回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 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整理《上海工人运动历史资料》1,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9月版;郑庆声:《二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整理《上海工人运动史大事记两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②李祖良:《前记》,载上海总工会文教部编辑《三十年来的上海工运(上海工运史料图片说明)》,劳动出版社1951年1月版。


③ 赵自:《向读者汇报 ——关于<不死的王孝和>》,《工人日报》1956年3月1日,第3版。


④《前言》,载刘长胜等著《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工人》,劳动出版社1951年8月初版。


⑤此书的另一个版本是上海总工会调查研究室编《上海工运资料》(20),1951年7月30日。《上海工运资料》创刊于1950年3月,终刊于1951年11月30日,共出27期,主要登载的是解放后上海工人运动和工会的文件、报告和总结资料。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伴宠专员:“毛孩子”们的临时“铲...

博物馆日丨从这些红色工运纪念场馆...

变“奇思妙想”为“真抓实干” —...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