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职称评定新规有望出台,从业者呼吁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托底保障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郭娜,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4-07-27 17:00

摘要: 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

一方面是养老机构亟需年轻大学生加入,另一方面不少应届生却抱怨工作不好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


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超大城市,上海需要吸引、留住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高素养的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人才池。如何实现“朝阳”陪护“夕阳”?当下最迫切的是要为“朝阳”们解除后顾之忧,轻装上阵。


动向:改革养老护理职称体系已在酝酿中


在此前举行的上海市老年学会年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海旺分享了一组数据:2022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人有553.6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36.8%;80岁及以上83.15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5%,预计高龄老人增速将加快。


周海旺表示,上海市养老护理人员不仅数量严重匮乏而且整体素质偏低。截至当时,上海市养老护理员中,50岁及以上的共46334人,占77%;初中及以下学历共60385人,占86.94%;持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的人员占比69.23%。


实际上,上海在近几年已采取了“吸才留人”行动。


开专业——


6年前,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开放大学联合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专班,随后更多院校开设出相关专业,上海为解决养老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正在鼓励越来越多中坚力量充实养老护理队伍,推动上海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像这两年上海比如工程技术大学、城建职业学院、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都开辟了老年服务管理相关专业。”浦东新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袁熙婕告诉记者,通过校企合作,相关养老专业的毕业生还没毕业就“供不应求”。


发放入职补贴——


2024年1月1日起,由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出台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入职补贴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在本市养老服务机构中专职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护理员,如具有中职或高中学历、专科及以上学历,可分别获得3万元和4万元入职补贴,按服务年限分阶段发放。


持证养老护理员还能通过培训后享受技能提升补贴:补贴标准为初级工(五级)1500元/人,中级工(四级)2000元/人,高级工(三级)2500元/人。


降低落户门槛——


上海也给养老护理人员降低了落户门槛。目前,养老护理员已纳入本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进入目录内职业(工种)可按规定享受本市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


推进职称评定体系——


记者从相关养老从业人员处获悉,上海民政部门正与人社部门沟通调研养老护理职称体系的相关内容,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评职称不再是养老护理员们的梦想。


应该说,这些措施都是颇有针对性的。但就长远而言,恐怕还不够。


建议:把养老从业者纳入公共服务保障托底范畴


首先,养老行业的职业形象迫切需要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社会上对于养老从业人员的看法和评价,是一个被频频提及的问题。长期以来,养老从业人员始终给人以“一高三低”的印象——年龄高,学历低、素质低、待遇低,养老行业长期处于“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境地。


“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认为养老工作就是‘伺候’老人吃穿用,年轻人来干这一行总会难以获得亲友的理解、社会的认同。”袁熙婕说,这就导致他们的社会价值感不足,职业荣誉感不强。


其次,吸引年轻人,提高福利待遇是最直接的激励手段。这既包括薪资收入、住房等生活保障,也包括个人晋升空间等。在袁熙婕看来,应该在公共政策层面给予养老机构及相关市场主体更多的优待扶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收益留给一线服务者。“近一年来养老机构的整体入住率有了明显提升,不少机构的经营状况也有了显著的好转,机构负责人开始关注一线员工的各类薪酬补贴。”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嘉兴市试点建立养老机构护理员“8小时外”创收机制,鼓励有意愿的养老护理员利用工休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实现居家养老品质和养老护理员收入的“双提升”。以嘉善县为例,2022年,养老护理员年均薪酬从7万元提高至10万元,最高的达到12万元。这样的机制创新,值得研究与学习。


采访中,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护理员黄雪娟告诉记者,她目前租房住在奉贤,每天早上6点上班的她凌晨4点就要出门,日均通勤时长近4小时。“其实我之前是在福利院附近租房的,但是市中心房间又小又贵,生活成本一下子上去了,按照我目前的收入根本承受不住。”她表示,权衡之后她不得已还是把房子换到了郊区。


当下,上海正推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提供从一套房、一间屋到一张床的多层次保租房,让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的从业者能够安居。养老护理员岗位多,是未来的就业“新蓝海”,业内各方呼吁,也应把这一职业纳入公共服务托底保障范畴,譬如说,把养老从业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房的优先申请范围,并建立政府与企业分担住房补贴的机制。


另一方面,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对于年轻人而言也是一颗定心丸。袁熙婕认为,养老行业应该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包括晋升机会、培训计划、职业技能提升等,能让他们在这个行业中长期发展,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林镇常青养老院的大学生护理员陆天一,他进入养老院后,先从护理员做起,各个岗位轮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磨,就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为院长助理。“他的经历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看到职业晋升的希望,是有助于消除年轻人对职业前景的顾虑的,也让他们更有信心留下来。”袁熙婕说。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养老行业拿什么留住这些年轻人?

琐碎,磨炼着年轻的他们,记者记录...

带着青春热爱,奔赴人生下一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