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背后的“匠造基因”,质量工匠周晔在毫米间博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04-30 16:28

摘要: 周晔将带领新一批年轻的船舶产业工人,继续书写中国梦。

上海依海而生、因海而兴。2024年上海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成绩单,海洋生产总值达1138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造船,是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兴岛是全球最繁忙的“造船岛”,数万船舶产业工人为产业发展挥洒汗水。


上海质量工匠、中船集团江南造船搭载部起运作业二区副作业长周晔,是这支铁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他在生产一线扎根22年,船舶专业科班出身,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搭载作业流程,从参数确定到工序安排,他编写320份分段搭载作业指导书,精准咬合起中国造船业的精度命题。一路以来,他见证了“精度管理”一词在船舶行业的从无到有,更亲眼目睹了中国船舶扬帆远航的历程。


3月12日,“周晔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揭牌,与万吨巨轮对话二十多年,周晔将带领新一批年轻的船舶产业工人,继续书写中国梦。


从卷尺到三维建模


2017年,周晔开始负责江南造船搭载部精度管理工作,“精度管理”是个专业术语,指对尺寸的分析与控制,确保船舶建造期间每一个零件、部件、分段都在规定范围内。


“船越大,精度越要‘绣花’。”这几年,江南造船交付的船舶规模越来越大、船型越来越丰富,周晔说,造的船越大,分段总段精度却要更加精细,每一块严丝合缝的钢板最终方能组成一艘大船,精益生产也是江南造船大船下水捷报频传的秘诀。


“装配、电焊、火工,甚至不同的天气,每一种变量都有可能造成船体精度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影响船舶建造整体精度。”周晔很自豪,在他们一次性搭载定位技术OTS的推进下,24000箱集装箱船实现一次定位合格率实现从60%到91%的巨大飞跃,在175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7800车汽车运输船等产品上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多年前,精度管理并不是这样的。“最开始只能用传统的方法去测量,工具就是卷尺、线垂这类的辅助工具,工人往往只能靠经验判断误差。”周晔经历过用一卷卷丈量百米钢躯的年代,“那时候,甚至有过钢板之间误差一米的情况。”


周晔在实践中积攒了大量经验,随着技术发展,水平仪、激光经纬仪、全站仪、扫描仪进入船舶行业,传统的测量方式也逐渐被淘汰和迭代,“精度管理”一词首度进入大众视野。


“慢慢地,大家都把精度管理挂在嘴上了,但是到底管理什么、怎么管理,还都是比较空白的。”周晔自己先赴海外学习经验,又通过三维测量软件实实在在将“管精度”应用在生产中。如今,他在江南造船的团队里,特意招募了一些学习光学测量的大学生,带领团队引入全站仪三维测量技术,将光学定位与软件分析结合,硬是在传统制造业撕开数字化裂口,改进测量的效率和精准度。


温差1℃与毫米博弈


近两年,我国造船业增长势头强劲,活力满满,各类船舶订单量位居全球前列,江南造船更是如此。


周晔要接触的是,几乎是江南造船涉及的大部分项目,每艘船都需要精度管理去控制,船体涉足的船型极多。


这么多船,有测量偏差的时候吗?


“当然。”2023年春天对周晔来说太难忘了,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他与团队面对着一艘大气体船费劲了脑筋,“这艘船设计的分段是带弧度线型的,本身就比较难控制,而且当时碰上极端天气,温度不一样,分段的形变就不一样,测出来的数据差异较大,每差1℃,钢板的误差就有1.2毫米。”在一个个零下5摄氏度的寒夜里,他与团队终于捕捉到了温度与形变的微妙关系,“我们反向利用热胀冷缩原理,20多个人一点一滴终于搞定了这个项目。”


这种对数据的极致追求,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精度准了,只要嵌入进去就能到下一个工序施工。”周晔进行了一次性搭载定位技术模式创新,技如其名——“一次性”,团队通过在施工前进行数据研判,根据数据进行最优方案的调整,确保定位一次合格率。实际使用中,OTS定位技术运用大幅度提高了施工精度和质量。



“一人匠心”与“群体匠造”


与船结缘,选择江南造船,都是周晔的个人决定。


“我从小就玩船模,家里有100多个各式各样的船舶模型,我妈有时候说,难怪后面会做跟船相关的行业。”刻进DNA的船舶情结,让周晔与江南造船惺惺相惜。“我很认可江南造船的文化,企业非常重视职工。”诚如周晔所说,江南造船以“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 攻坚克难 敢为人先”的价值观出名。


江南造船也为周晔打造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质量工匠工作室揭牌成立后,周晔更加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工作室将汇聚更多专业人才,聚焦产品质量提升、工艺流程优化及客户满意度强化,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强化现场质量管控,将精益生产理念贯穿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助力民族工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的船厂一定是智能化的,这是周晔坚定不移的信念,面对智能的新浪潮,这位工匠的目光投向更远方,将“一人匠心”推向“群体匠造”。见证了行业发展,也引领了行业进步,周晔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可以拓宽这个行业,把智能化引入行业中。”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4月刊)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在与风浪搏击中成长——走进江南造...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