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卖小哥到车间能手——李俊博的“返厂”蜕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5-08-28 18:06

摘要: 在现场,在一线,在脚踏实地的努力里,把一份普通的岗位,做得不那么普通。

头图:今年,李俊博荣获“宝山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骑上电瓶车、穿街走巷送外卖,如今是不少年轻人的谋生选项。相较之下,走进工厂、愿意在流水线上守一天班的年轻人,似乎没那么多了。


但李俊博是个例外。三年前,他辞去了外卖员的工作,加入了位于宝山的制造企业——上海钢之杰智能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之杰”),成了一名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两年前的夏天,本刊记者曾采访李俊博,报道了他为何愿意“逆行”,如何从零开始、走上一条靠技能慢慢成长的产业工人之路。


今年,李俊博喜获“宝山区先进工作者”。借此契机,记者再次回访了他:这几年,他经历了什么?成长了什么?对职业、对自己,又有了怎样新鲜的思考?


在操作台前“站稳脚”


采访李俊博的那天是周日,电话接通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他刚从车间下班,看到记者发去的采访邀约,便立刻拨了回电。“最近有点忙,晚了一点,不好意思。”电话那头的声音略显疲惫,但依然干脆利落。


目前,李俊博仍在钢之杰的光伏车间,岗位是操作员。眼下正值生产旺季,订单排得满满当当,车间节奏比以往更紧凑了。“设备几乎不停,人也没法停。”他笑着说,“但非常开心的,说明市场不错。”


李俊博的日常节奏,是从一声“机器启动”的提示音开始的:领料进料、设定参数、盯着屏幕监控进度,一套工序接着一套,换型频繁,构件不同、参数不同,有时几分钟就要重新调整一次设备。“比如你刚做完一批C型钢,下一批换成Z型,参数就得全调一遍,速度、尺寸、厚度都不能错。”


这一切操作都需要高度集中。因为设备速度快,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废料甚至损坏。“眼睛得一直盯着,不能走神。”他说,“刚开始上手那会儿,压力挺大的。现在熟练多了,但也不敢大意。”


整整一天站在设备前,他几乎没有片刻闲暇。晚上回到员工宿舍,才是他为数不多的“自留时间”:洗个澡、换身衣服,再简单吃点东西。“干得多,收入就会高。累当然累啦,但干完一天心里挺踏实的。”他补了一句。


从“管设备”到“管项目”


在一线操作台前摸爬滚打了两年,李俊博凭借“设备熟、责任重”的稳扎稳打,逐渐被公司选派至更多前线项目,开始从一名操作工向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转变。他笑称:“没想到自己也能从‘管设备’变成‘管项目’的人。”


生产车间里,李俊博将加工好的光伏支架从车床上取下


第一次真正独当一面,是在2024年。他被派往甘肃嘉峪关,负责“金塔中光太阳能光伏+光热试点项目”的现场管理。项目施工标准高,工期要求紧、环境也异常艰苦。项目启动阶段,他对很多国家规范并不熟悉,加上当地资源条件有限、人员调度困难,一时间“压力山大”。


“我当时是真的怕搞砸。”李俊博回忆道,“白天在工地上盯流程,晚上回去就啃图纸、对照规范、写施工日志,最怕自己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会拖整个项目的后腿。”


最终,项目如期完成,施工质量经得起验收,还赢得了客户方的口头表扬。“那一刻我特别有成就感,原来我也可以把一整个项目扛下来。”


从此之后,他几乎没再“闲”过。在公司多个重点工程项目的现场,都能看到李俊博的身影,包括广西金恒的整县推进户用光伏安装、上海跃江钛白的屋面板建设,还有迪士尼现场和上海世博会展馆项目以及南极秦岭科考站、加拿大温哥华市政养老院等。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除了把控施工进度、协调各方资源,李俊博还要确保质量标准达标、安全措施落实、工人技能合格、现场氛围稳定。


“项目管理不是做‘指挥官’,而是随时准备当‘多面手’。”他说,“要会读图纸、懂材料、能沟通、懂流程,关键时候还得下场干。”在世博会展馆的项目中,李俊博发现一线工人对施工计划理解不统一,导致现场效率受阻。他没有推责,而是主动组织了一轮集中的岗位培训,把施工节点逐条讲清,“没人要求我做这些,但我知道,这些事看起来琐碎,一旦忽视了,问题就会积攒到最后。”最终,项目顺利完成,还荣获了世界博览会的积极贡献荣誉纪念证书。


扎根现场,奔向更远的目标


从外卖员到一线工人,再到外派项目负责人,如今又回到生产一线,李俊博始终没有离开“干在现场”的那条路。

今年,他荣获“宝山区先进工作者”称号。面对这份荣誉,他显得有些意外,也格外珍惜:“真没想到,特别感谢公司对我工作的认可。在我心里,这份荣誉分量很重。”


回望两年多前的那次转行选择,李俊博仍然笃定:“非常正确的决定。”曾经,他在酷暑与寒风中奔波送外卖,收入全靠接单数量起伏不定。“干多有多,干少就没得拿。为了多挣一点,吃饭时间都不舍得花。”他说,“虽然看起来自由,其实越想多赚,越不自由。”


而现在,他有了稳定的工作节奏和清晰的职业路径。“最重要的是,公司帮我交五险一金,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在钢之杰,他第一次真正开始缴纳本地社保,在他看来,是给未来的一份承诺,“是给将来的自己存养老金,有安全感,也有沉淀。”过去,李俊博只能活在“今天”,而现在,他可以开始规划“明天”和“老年”了。


两年前,李俊博曾告诉记者,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机修师”。如今,他虽然仍在车间担任操作工,但他知道,离目标已经更近了一步。“一直还在积累。”他说。提起公司里的“黎工”——从操作工一路成长为总工程师的榜样人物,他语气里满是敬佩:“我还没走到那一步,但我愿意像他一样,扎根下来,把技术真练到手。”


荣誉不会改变他太多,却更坚定了他走下去的方向——在现场,在一线,在脚踏实地的努力里,把一份普通的岗位,做得不那么普通。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第7期)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取经”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落地是...

聚焦工会法治化建设,开展职工普法...

绘制打造大国工匠的“路线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