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每晚7点,罗南夜市开始营业,食客们穿梭摊位之间寻觅宵夜
夜幕低垂,宝山罗南新村地铁站外的空地灯火通明。滋滋作响的烤肉、香气四溢的铁板鱿鱼、升腾着锅气的炒粉……晚上7点刚过,食客们穿梭于罗南夜市的摊位前寻觅宵夜。
67岁的李兰才麻利地翻动着鱿鱼串,黝黑的脸上透着踏实:“以前晚上10点才敢推车出来,时刻提防城管。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心里安稳了。”就在3个月前,这片空地还是一片沉寂。如今,130多个摊位组成的罗南夜市,成了地铁族下班后的“深夜食堂”,单晚最高峰累计涌入3万名食客。
罗南夜市的诞生,是上海城市治理转向的一个生动切片,也是上海“烟火气”归来的一个缩影。
从“游击摊”到“网红地”的蜕变
罗南夜市的崛起,藏着上海夜市“新生”的密码。
“以前每天在微信群里‘对暗号’通知出摊地点,现在终于有了固定摊位。”摊主戴建明的“大舅妈烧烤”摊前总围着食客,他身后那套3万元的排烟装置正安静运转——这是罗南夜市“入驻门槛”的标配。
今年5月,罗店镇城运中心在梳理辖区闲置空间时,选中了这片距居民区较远的空地:既容得下百余个摊位,又不扰民生。临时用电、上下水;移动厕所、消防设施……多部门协调下,基础设施10天内配齐,曾经“打游击”的流动摊贩们,终于有了“正规军”的身份。
来自安徽的陶女士曾推着小车在周边街巷兜售烤串,如今在罗南夜市有了固定摊位,营业额比以前翻了两三倍。“下地铁的年轻人直奔过来,熟客还会提前在微信群里留串儿。”她麻利地把刚烤好的肉串递给顾客,身后的灯牌映着“东北大饭包”“贵州糯米饭”等招牌——130多个摊位里,从徐州烧烤到江西炒粉,从东北冷面到温州瘦肉丸,几乎网罗了大半个中国的舌尖美食。
在这里,没人在乎写字楼里的英文名头衔,赶时间的白领扯着嗓子点单,边走边嗦粉;不忙的三五好友凑张塑料桌,东家买小龙虾、西家拎啤酒,拼成一桌“江湖盛宴”。家住附近的陆先生每周来三次:“政府管着卫生,吃得放心,下班来这儿坐会儿,比闷在家里舒坦。”
在这热闹的背后,严格的管理也为夜市划下清晰边界,明火摊位须投入约三万元加装合规油烟净化设备,人员须持健康证上岗;食材采购单据需随时备查,环境卫生与消防安全要求明确。
“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三次整改不了就得劝退。”夜市负责人语气坚决。老李的烤鱿鱼摊告别了游击战,管理方还为其减免了部分租金。流动摊贩的烟火气,在城市规划的框架内找到了合法出口。这正是上海《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提升城市烟火气的工作方案》中“疏堵结合”原则的基层实践。
老夜市新活力:记忆与创新的碰撞
罗南夜市的火热并非孤例。今夏上海的夜色里,不同气质的夜市正组成一幅多元的“烟火图谱”。
松江区的泗泾夜市早已是“资深网红”。作为上海西南居住板块的“晚餐根据地”,这里日均客流数万,节假日峰值近10万人次,地铁9号线泗泾站的早高峰拥挤,与夜市的晚高峰热闹,构成了年轻人生活的AB面。
而在黄浦江畔,外滩枫径夜市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烟火气”。每周五到周日,江风伴着乐队的旋律掠过摊位,国际美食节的披萨与湖南热辣小吃同台,文创摊位的手工制品与东方明珠的灯光相映。这里的摊主多是设计师、手作人,卖的不仅是美食,更是“浪漫经济”——有游客说:“一边吃小龙虾,一边看对岸陆家嘴的璀璨灯光,这是独属于上海的夏夜。”
老牌夜市也在焕新。周浦夜市的铁板烧前,东北烤冷面与泰式奶茶的香气缠在一起,地摊游戏的吆喝声里藏着老上海的记忆;彭浦幸福夜市回归后,“彭浦第一炸”的香味唤醒了食客的青春,整洁的摊位排列取代了当年的杂乱;韩国街首尔夜市的透明帐篷下,辣炒年糕的甜辣与炸鸡的酥脆,让年轻人仿佛闯进了韩剧场景,周末的乐队演出总能点燃全场。
“烟火气”与“文明风”同行
“没有哪个部门想自加压力办夜市,但比起散落在44平方公里的流动摊贩,不如把它们‘聚’起来管好。”罗店镇城运中心副主任姜昊的话,道出了上海夜市治理的初心。当“烟火气”遇上“文明线”,今夏的上海正用“绣花功夫”寻找平衡。
泗泾夜市的蜕变是治理的范本。2023年,面对“摊位乱摆、污水横流”的投诉,泗泾镇联动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11个部门,用一个多月完成封闭式整治:重新规划逛吃动线,增配环卫工人,要求摊主“垃圾随产随清”。如今的泗泾夜市,即便客流峰值近10万人次,地面也难见竹签、塑料袋,有食客笑称:“掉在地上的烤串签,10分钟内准被捡走。”
罗南夜市则直接吸取了“前车之鉴”。选址时避开居民区,从源头减少扰民;入驻前要求摊主升级餐车、加装油烟净化设备,提供健康证和食材采购单;聘请第三方机构专管卫生与安全,连垃圾桶的摆放都精确到“每50米一个”。摊主陶女士说:“以前怕城管,现在有规范,咱做生意也踏实。”
烟火深处,经济脉动与生活温情交织
夜市,是在一个特定空间里的小型经济模式,也藏着最真实的“城市画卷”。
在泗泾夜市,31岁的福建人美美买了炸豆腐和萝卜丝包子,“这是明天的早餐”——她去年在泗泾买房,夜市成了她下班后的“充电站”;罗南夜市的直播镜头前,宝妈陈玉秀举着手机介绍手工布丁,“想让更多人顺着网线找到我们”;彭浦幸福夜市里,老顾客对着“衢州鸭头”感慨“还是当年的味儿,环境也好多了。”
这些细碎的瞬间,拼凑出夜市的双重价值。经济上,它是消费的“新引擎”:泗泾夜市带火了周边酒店,罗南夜市让摊主收入翻倍,外滩枫径的主题市集拉动周末消费;就业上,它为年轻人搭了台阶——“00后”小武在泗泾卖芝士蛋糕,“云南表姐”靠炸洋芋在上海扎根,戴建明的烧烤摊雇了两个老乡。
更珍贵的是它的“温情浓度”。夜市里,东北大饭包能加上海咸蛋黄,油墩子旁摆着西安肉夹馍,这种“混搭”恰是上海的包容。有外地游客说:“在泗泾夜市吃着家乡的小龙虾,听邻桌上海阿姨讲方言,突然懂了‘魔都’的意思——它能装下所有生活。”
今夏的上海夜市,早已不是“刚需”与“非刚需”的选择题。从罗南的烟火到外滩的浪漫,从摊主的账本到食客的笑脸,这些升腾的热气里,有城市经济的新活力,更有普通人的小确幸。
当最后一波食客离开罗南夜市,环卫工开始清扫地面时,灯火也逐渐暗淡——这烟火熄灭的地方,正酝酿着明天的热闹。上海的“烟火气”,从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以更从容的姿态,走向更鲜活的未来。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