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书写职场第二篇章——退休以后,他们继续出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5-10-31 21:19

摘要: 老年群体正在开拓自己的“第二职场”,成为社会新的劳动力供给源。

在上海宝山的一个小区里,63岁的王师傅每天提着旧工具箱走出家门。退休之前,他曾在钢厂担任电工,如今,他在一家物业公司做维修工作。“每天工作四小时,一周上五天班,除了退休金,现在多了一份收入,日子过得轻松自在,心里特别开心。”他对记者说道。


像王师傅一样,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退休人员约2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仍有再就业的意愿。对他们来说,再就业是补贴家用,也是价值延续;而对企业而言,雇佣老年人则是一种多元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中长期战略选择。老年群体正在开拓自己的“第二职场”,成为社会新的劳动力供给源。


低龄老人再就业意愿显著


王冰(化名)是上海一家民营外贸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三年前,她正临近50岁的“岔路口”——是选择按女职工50岁退休,还是按管理岗位(女干部)55岁退休。“我认真掂量过:身体状态、家庭节奏、职业发展空间,哪条路更匹配自己?”她对记者说。最终,她决定在50岁办理退休——但不是离开职场,而是换一种身份再“回来”。


“在单位里,我确实算‘老同志’了;可一旦进入退休群体,我就是低龄老年人,属于最‘年轻’的‘老人’,这反倒成了一个年龄优势。”她笑言。今年,王冰已经以退休返聘身份在原单位做人力资源工作一年多了。职位和工作内容基本未变,但她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在更自信、更从容,和单位更像合作伙伴。我更关注成果与价值,节奏也更灵活。”返聘后,她无须缴纳社保,企业的用工成本相应下降,“对双方都是更合适的匹配”。“我做得开心,就继续做。”她补了一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退而不休、续写职业生涯”已成为不少退休人员的期待。此前,《劳动报》曾联合上海市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公众号“退休申活”发起了一项“老有‘新’所为”微调查,共有169人参与。针对“您在退休后,是否有再就业(已领取养老金,从事受薪工作)的意愿”的提问,47.34%的参与者表示“有,且目前或过去从事受薪工作”,而30.18%的参与者则表示“有,但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


多家机构的研究数据也印证了老年群体的“再就业热”。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0-69岁低龄老年人中有45%希望继续工作;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在2023年下半年对10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调研,79.1%的受访者表示有再就业意愿;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更进一步发现,60-65岁的低龄老人中,62.1%希望重返职场,而55-59岁的“准老年人”里,这一比例高达72.7%。


服务业成老年就业热门选项


这些年,老年人再就业的新闻屡见报端。多家媒体关注到,有越来越多的岗位开始主动向退休人员敞开。记者在“中国老年人才网”看到,北京环球影城曾发布零售服务人员和预备厨师/助理的两则招聘信息。


以北京环球影城零售服务人员为例,招聘要求为正式退休人员(已取得退休证),拥有初中以上学历,每个班次4-8小时,薪资待遇为30元/小时,能够接受长时间站立工作,负责零售店的商品介绍、销售盘点等工作。餐饮门店也在广泛招聘兼职和全职的退休人员。在招聘网站上,麦当劳北京以及上海的多家门店都放出了针对退休人员的招工需求,要求为:长期兼职,弹性工作制,时薪为15-25元。


上海某餐饮企业在门店外张贴退休返聘的岗位招聘信息


相比于王冰所代表的管理型岗位,现实中,上述服务业中的一线岗位才是老年人再就业的主要舞台。餐饮、家政、保安、社区服务,这些岗位用工需求稳定、门槛相对较低,既符合企业的灵活用工需求,也为老年人提供了重新进入职场的机会。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劳动者的就业分布中,家政服务、保安、社区服务位列前三,分别吸纳了34%、28%和15%的老年从业者。“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也显示,那些学历、技能不高的老年求职者,有41%的人会选择保洁一类的服务行业,21%的人会选择后勤、城市环卫等行业。


银发族再就业动因各有不同


为什么要继续工作?记者在多年对退休群体的采访中,听到过许多不同的回答。


有人强调价值感——觉得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不该“闲置”,退了休也要发挥余热。比如,上海一所高中的退休女校长,如今已年过六十。卸任后的她曾在家带过几年孙辈,随着孩子长大,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又回到教育领域,投身社区教育项目。


也有人把工作当成一种身份的延续。张桂芳是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的一名钢琴和声乐资深教师。2005年退休后,她来到这里“重拾教鞭”,依然带着对音乐的炽热感情,继续为许多老年学员点亮他们的音乐梦。她笑着对记者说:“我退休了,可音乐不会‘退休’。”在她看来,在这里教学是自己教师生涯的延续。



在中国老年人才网上,专门开设了“老年人力资源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全国各地面向老年全体的招聘信息


还有一些老人,则更多出于生活所需。记者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前后经历过多位外地来沪的门卫师傅。60多岁的李师傅,老家在安徽,年轻时在乡镇企业当过木工。几年前来上海投奔儿子,如今在小区门岗值班。“孩子在上海打拼,还没买房,我多干几年,能帮他分担点。”他说。还有55岁的赵阿姨,来自安徽农村,早些年跟着亲戚来沪做钟点工,按小时算收入,她直言:“老家的养老金不多,家里还要贴补,身体还能动,有活干就是心安。”对他们而言,工作不仅是补贴家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老有所岗”期待更多落地保障


回头来看,王冰常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就在她开始思考“战略性”退休和再就业的那段时间里,国家层面的政策接连出台。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2022年,“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成为银发群体再就业的重要平台。她一直关注该网站,“现在平台上的岗位类型越来越多元化,从普法宣传、养老规划到医疗服务,正在一步步拓展老年人的就业边界。”


就是这几年里,阻碍再就业的“硬伤”也在逐步破解。过去,工伤保险的缺位常常让用工单位和老年人都心存顾虑。如今,上海65岁以下退休人员已可单独参加工伤保险,未来有望强制落实。王冰被返聘起,企业就为她缴纳了工伤保险,“这让我觉得自己至少还可以安心再干十年。”她说。


但更长远的挑战仍摆在眼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31年的十年间,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退休潮”,每年约有2000万人退休。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超过退休年龄的再就业人口占比势必将持续走高。


不少专家认为,老年群体的岗位供给不能停留在“粗放投放”,“适老化”的岗位设计亟须提上议程。“目前许多岗位仍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薪酬偏低、劳动保障不足,难以长期吸引老年人。未来在岗位开发上,应当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条件、技能优势和生活节奏,比如:减少高强度体力劳动,增加知识型、经验型工种,如教育辅导、医疗护理、法律咨询、社区治理等;以任务型、时间自由为主;在工伤保险、意外险等方面提供兜底,降低企业和老年人的顾虑。”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大犇总结道。


事实上,记者观察到,一些社区或企事业单位已经在尝试,比如在社区内设立“银龄工作坊”,让老人既能参与公益服务,又能获得适当补贴;也有企业探索“银发顾问团”,让退休专家定期提供经验指导。这些探索为“适老化岗位”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就像“居者有其屋”一样,期待“老有所岗”能成为有自主意愿的老年群体的价值实现与精神归属。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9月刊)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刊速递|聚焦科技创新的新信号;...

对话“顶流”ChatGPT:它的...

“数字灵工”未来可期,你会投身这...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