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成“五育”中最短的短板,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观念都存在问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19-07-11 10:13

摘要: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加强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后,在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将其列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劳动教育已经是最短的短板。劳动报官方微信昨天发起调查投票显示,网友认为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成为最主要原因。

 

劳动教育关乎孩子全面成长

 

“劳动教育好处太多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余玉花说:“劳动对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品质,但学校和家庭都对劳动教育有所忽视。实际上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品性,还能让他们体味劳动的艰苦,珍惜眼前生活。”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汤林春认为劳动教育是锻炼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可以让我们学生真正的了解社会。”

 

在劳动报官方微信发起的调查也显示,30%的网友认为“劳动教育能提高动手能力、养成爱劳动习惯、增强生活独立性”,27%的网友认为劳动教育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劳动重要性”。此外,还有网友认为劳动教育对“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激发想象力、创造性”大有裨益。

 

沙田学校校长眭定忠亲眼见证了因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给孩子带来的变化。“我们把劳动教育融入职业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劳动,让他们明白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创造幸福生活。”指导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学校附近的菜场,做半天的“小掌柜”。“通过这次职业体验活动,孩子体会到了卖菜掌柜的辛苦与不容易,也感受到卖菜掌柜们勤劳与踏实的职业精神,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了生活经验,也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不易。”一位家长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了,也学会了尊重劳动者了。尤其是我们一些孩子家长就是体力劳动者,他们通过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明白了父母通过劳动为他们创造了美好生活。而以前,他们更向往的职业可能是明星,看不起父母的职业。”眭定忠校长说。

 


短板背后是对升学考试的追逐

 

然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劳动教育好处多多,却成了最短的短板。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之所以成为了短板,本报调查显示,32%的网友认为是“学校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忽略全面发展,只注重智育,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29%的网友认为是“社会观念问题,一些人对劳动有片面、错误理解,以为劳动就是干体力活,没出息”,22%的网友认为是“家长不理解,认为学习压力已重,劳动课对升学、提升成绩无用,上不上无所谓”。还有部分网友认为是“学校软硬件缺乏,特别是缺乏相关师资,无法正常开展劳动教育”。

 

“现在是‘六对一’家庭,不会让小孩子去做家务。课程负担比较重,学校也更加重视考试学科。”汤林春所长说,现在社会上也有这种趋势,认为教育和劳动是两码事,“学而优则仕,今后不愿意让小孩从事体力劳动。”

 

“刷题都刷不完,哪有时间去搞劳动教育?”这成为不少家长的心声。

 


劳动教育如何搞?要跟上时代步伐

 

在调查中,27%的网友表示劳动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且要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劳动教育不止是手工课、打扫校园卫生,它应该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如何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

 

在眭定忠校长看来,劳动教育必须要创新,沙田学校把物联网技术与劳技课程相整合,建立市级创新实验室“未来生活梦工坊”,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学习物联网应用、编程等多项内容。“此次教育改革明确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导向作用明显。接下来,我们学校还会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与德智体美真正结合起来。”

 

曹杨二中校长王洋认为,学生以学为主,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应当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既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强调学习面向未来各种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我们开设了十多门面向未来的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创建了六个劳动技能实验室。”比如,在高二劳技课引进同济大学“机械制图CAD”和“现代信息科学”,引进上海交通大学的“单片机与机器人课程”;在高一开设“环保工程课”。创建了“自行车创意实验室”,通过学生“JA经济社团”与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的价格谈判,购进自行车零配件,自行组装自行车;创建了“轨道交通实验室”,自主编程控制火车运行;创建“汽车实验室”,拆卸和组装新能源汽车。

 

此外,26%的网友还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摆上位置,26%的网友认为要“将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并确保学时。”而这也是正是本次教育改革加强劳动教育的举措。

 

另外,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后,本市加强劳动教育的脚步在逐渐加快。

 

据了解,上海正在制定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教育指导纲要,重点突出劳动教育时代性特征,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重、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贯穿德智体美诸育的原则,分学段细化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的劳动教育内涵,系统化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机制,丰富劳动实践资源供给,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作用。

 


如何确保效果?课时+评价体系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是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位置摆好了,台子搭实了,如何立好劳动教育的柱子,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育人的效果呢?

 

此次《意见》提出,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必须开展劳动教育,要有专门的劳动教育的课时,要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和要求,按照规定和要求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据了解,上海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了必修课,目前《劳动技术》课程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小学总课时数为68,初中总课时数为170,高中总课时数为102。

 

如何确保劳动教育真正得到开展?评价体系。如小学生每完成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经考核测试,成绩记入学生评价手册和学习档案;初中和高中学生除平时或学期的考核测试外,还必须参加劳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主要采用以操作实践考试为主,书面考试为辅的方式进行,并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初、高中毕业、升学的依据之一。并根据新高考和中考改革要求,将学生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包饺子、煮汤圆,走进田间地头劳动...

比拼劳动技能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摘葡萄酿酒、制作泡菜……上海交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