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一堂感人至深的“文艺党课”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课”。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手术台上的医学中坚、青春正好的“医二代”学子们纷纷聚集在明道楼,共同传颂上医与祖国同兴、上医前辈们爱国奉献、砥砺奋进的追梦故事。
为致敬上医人在过往70年里为新中国医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此次“文艺党课”邀请了1949年出生的9位老一辈医学前辈代表来到现场。他们中既有获得了共和国70周年纪念章的全国劳模,也有上医和附属医院的老领导,还有立足平凡岗位兢兢业业大半辈子的医务专家。来自各院系的9位出生在10月的医学生为他们献花致礼,共庆生日,致敬前辈。
“课堂”讲述了上医老校长钱悳教授西迁援建重医的故事。当党中央支援大西南的决定一声令下,钱悳教授带头响应号召,带领上医400多名教工奔赴重庆建立医学院,鼎力支持西南地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只要是祖国需要、人民需要,钱悳教授就义无反顾、全心奉献。这样的精神异常可贵,值得今天的我们传颂、传承。“微党课讲演者、来自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的李发红说道。
与共和国同龄的退休教师,来自药学院的方晓玲教授深情讲述了一段跨越七十载、三代人精神传承的感人故事。
1927年,不到21岁的方晓玲外公方济堃离开了人世。在方济堃短暂的一生中,他坚持以中共党员的身份投身革命事业。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方晓玲母亲遵循遗志,毅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疆建设事业献出了一生。方晓玲教授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新疆医学院药学系、复旦大学药学院任教,在新型载体给药系统领域硕果颇丰。
“亲爱的外公,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方晓玲表示,希望通过追忆外公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用切身经历告诉年轻人,和平年代在各自的领域,继承革命先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才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
“我沉醉于科学高峰的攀登,但炎黄的基因告诉我,我的家在东方;我痴迷于创新领域的开拓,但龙的血脉告诉我,我的心在中国。于是,我回来了!我们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回来了!”来自生物医学研究院的两位青年“海归”人才在现场向祖国许下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