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已在诸如安全、交通、医疗、管理、生活、办公、金融、零售、教育、文娱等各个领域形成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组织系统、大众媒介的专业化运作、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愈发深刻地卷入社会智能化的进程中。这种前所未有的图景正激发着丰沛的学术思考。11月22日,2019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开幕。
本次论坛以“智能城市:新技术、新生活、新人类”为中心议题,呼应2017年国家提出的“智能社会”建设思路,及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场景中的新应用,及由技术引发的新型社会形态,着力于从存在论角度展望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会议聚集国内大批知名研究者,期望从跨学科、多维度、历史与现实交织、海外与本土融合的视角探讨城市与传播的重大议题,并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生产提供给养。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以“设计师眼中的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和“感官城市:智能时代的媒介生产”为主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王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先后从不同专业领域背景和视角出发作主旨演讲。
据悉,“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多年来连续举办的主题学术论坛,今年已举办至第十三届。与一般大聚会式的学术会议不同,“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敏锐关注社会当下重要议题,热衷于在现实关切与学术前沿的交叉点上寻找切入口,强调跨学科的对话,强调学界与业界的互动,汇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与发言,拥有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