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中国已实现人体捐献器官来源转型,志愿登记人数已超125万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19-11-26 09:19

摘要: 截至目前,累计志愿登记人数超过125万余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上午在上海举行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中国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的最新进展。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经各方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器官来源转型,除亲属间活体捐献外,所有器官均来源于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启用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科学、公平分配器官,建立了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器官转运时间明显缩短,全国器官共享率显著增加,器官利用率大幅提升,数以千计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得到救治机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系统和人体器官捐献案例报告系统,推出“器官捐献”手机端应用,截至目前,累计志愿登记人数超过125万余人。


据介绍,我国通过制修订《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规范器官获取分配管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制定了以患者病情、匹配程度和地理因素为核心的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原则和政策,建立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自动分配捐献器官,保障器官分配科学公正,自动分配获得器官受益者累计达7万人,目前有5万余人在系统中登记等待器官。


国家卫生健康委严格移植资质审批,优化资源布局,动态调植医院数量,目前共有173所移植医院。各移植医院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国际上开展的器官移植技术我国均能开展,自体肝移植技术,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儿童肝脏移植技术等实现国际领跑。


在移植数据和质量管理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肝肾心肺4个器官移植数据中心,并依托移植数据中心建立器官移植质控中心,将器官移植手术纳入全国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质量安全。器官移植质控结果已作为每年度《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的重要内容。出台《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数据管理办法》,规范移植数据使用管理,保障数据安全。




近20年来,中国器官移植临床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目前年捐献与移植数量已位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2位;移植物/受者生存率等指标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多个单中心移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至2019年10月31日,我国已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6万余例,捐献大器官突破7.4万个。2019年上半年,全国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757例,较2018年同期增长9.5%,捐献器官数量7186个,较2018年同期增长3.6%。器官移植服务可及性也明显提升,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高质量的器官移植医疗服务。


会上介绍,目前国际能开展的大器官移植手术在我国均能开展,肝脏、心脏、肺脏移植多个单中心移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心肺、胰肾等器官联合移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部分肝脏移植技术如:自体肝移植技术,无缺血肝移植技术,儿童肝脏移植、肾脏移植技术国际领先。患者生存率等质量指标已与国际水平持平,部分指标明显优于国际水平。


郭燕红介绍,中国器官移植改革发展获得公众和国际认可。公众对于器官捐献和移植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显著提高。器官捐献的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党员干部逝世后捐献器官和遗体的倡议后,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响应,涌现出一批像援藏医务工作者赵炬、中央网信办曲昌荣副局长为代表的优秀党员干部,以及安徽学生王鑫、重庆女孩“果果”等一批器官捐献的感人事迹,并有10余名外国公民在中国逝世后捐献器官。这些感人的事例均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成为传递爱心与生命的正能量,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著名歌手姚贝娜逝世后捐献眼角膜,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41981号小行星命名为“姚贝娜星”。


她表示,我国器官移植改革发展得到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器官捐献和移植的“中国模式”受到各国赞赏。我国倡议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人体组织器官捐献与移植特别委员会也于2018年7月正式成立,我国在委员会中有2名委员参与工作。国际移植界对我国已从限制转变为相互信任、赞赏、支持与合作。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进博时刻来了!上海南站学雷锋志愿...

志愿服务鲜活案例诠释城区精神品格...

百年初心奋斗者| 红二代、空姐、...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