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装高清“鹰眼”,建立“发现、处置、推送、整改”的智慧管理系统,提升对工地噪声污染、扬尘污染等问题的处置能力。
记者从8月17日举行的上海建筑工地治理现场推进会上获悉,自今年3月1日,建筑工地相关行政处罚事项集中划转至城管执法部门以来,依托“智慧城管”,全市依法查处工地文明施工类案件761件。
下阶段,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对全市工地施工乱象的执法整治力度,推进建立管理与执法部门案件双向移送告知机制;对拒不配合执法检查、拒不落实整改措施、拒不落实文明施工管理责任的,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违法信息推送至公共信用平台,实施联合惩戒机制,失信单位或将被限制参与工程招投标等活动。
在建工地情况尽在掌控
8月17日上午10点,记者在大场镇城管执法中队指挥室看到,辖区内28个工地的施工进度、作业状态、车辆进出等信息,正实时滚动出现在监控大屏上。突然,画面被定格在锦秋路联东村改造工地,画面显示,工地现场存在脚手架防护网缺失、裸露泥土未被绿网覆盖等情况。
随即,指挥长将现场画面截屏,推送至工地负责人,要求工地立即整改;同时呼叫在附近巡逻的城管队员前往现场跟踪处置。
“脚手架防护网缺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裸露泥土未被绿网覆盖,易造成扬尘。这也是建筑工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场镇城管执法中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场镇域内,现有28个工地,施工面积达156万平方米之多。“之前依靠有限的执法人员巡查,实在管不过来。”
为了解决监管难题,大场镇在28个在建工地,全部安装了360度环绕高清可移动鹰眼探头,可实现对施工区域、工地进出口、围墙外道路等24小时监控。对发现的违法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远程取证,并通过后台短信,推送至工地负责人,实现问题“发现、处置、推送、整改”的治理闭环。
工地“鹰眼”日夜不休
30分钟后,记者跟随执法人员赶到了工地现场。只见有的工人正忙着在泥土上覆盖绿网,还有的在脚手架上补上缺失的防护网。
“早上起来,一直在弄安全通道的事,确实疏忽了。接到短信通知后,我们马上组织工人进行整改,很快就要完成了。”工地负责人一边在谈话通知书上签字,一边忙着解释。
“接到指挥中心呼叫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执法队员表示,有了智慧管理系统后,工地违规问题的处置由原先平均1个半小时,缩短至30分钟,效率提升两倍。
据悉,通过工地鹰眼,今年大场镇主动发现核查案件35次,开具整改单19张,处罚8件。其中,发现工地夜间施工并立案处罚4起,超过2019年夜间施工案件总量。“以往发现违法行为,主要依靠队员巡视和市民举报,如今有了‘鹰眼’,主动发现的违法行为已经占到近四成。特别是对发生在夜间的违法行为,有了更多的执法依据。”执法队员坦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还开发了一套建设工地执法监管信息系统,涵盖工地信息、检查管理、结果推送、自动评级等内容。通过视频监控和实地抽查,发现轻微违规问题,以短信方式第一时间推送工地负责人,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系统还将历次检查得分、问题数量、整改情况等进行自动评级,对问题多发或拒不整改的工地,列入城管日常重点监管对象。
实施联合惩戒机制
记者了解到,自3月份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领域行政处罚事项划转以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已依法查处工地文明施工类案件761件。
其中,查处噪声扰民案件220件、扬尘污染案件216件、未设置施工铭牌案件97件,未设置安全围档及警示标识案件66件、工地偷排污水案件39件、工地外违规堆放施工材料案件37件,建设施工单位未落实文明施工责任案件32件,脚手架杆件不合规案件22件、在城市路面直接拌和混凝土案件15件,工地宿舍设置不规范案件13件。此外还查处污染物排放未监测、未绿化铺装、路面未覆盖钢板等案件4件。
市城管部门表示,下阶段,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将探索更多的智慧管理手段,加大对全市工地施工乱象的执法整治力度,推进建立管理与执法部门案件双向移送告知机制。对拒不配合执法检查、拒不落实整改措施、拒不落实文明施工管理责任的,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违法信息推送至公共信用平台,实施联合惩戒机制,失信单位或将被限制参与工程招投标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