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顶在即!18号线途经的复旦老建筑将在今年恢复原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1-02-16 11:06

摘要: 复旦大学这片全新的建筑群,有着怎样特殊的历史?又将以何种面貌重现?

相辉大草坪,见证了复旦百年风雨沧桑,珍藏了一代代复旦人的记忆,更承载了赓续不断的复旦精神。从2017年开始,复旦相辉大草坪西侧,启动了一项浩大的建筑工程。这项工程不仅囊括18号线地铁复旦大学站的建设,还有100号、200号楼的复建,以及周边建筑群的新建。


劳动报记者2月16日从复旦大学获悉,100号已完成结构封顶,200号也封顶在即,中华文明资源中心也将在今年全面竣工。


这片全新的建筑群,有着怎样特殊的历史?又将以何种面貌重现?


揭秘!带你了解这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校本部的相辉大草坪西侧,碧树环绕一组正在施工中的建筑,位于正中的那栋,就是200号楼。在它两侧,分别是100号(相伯堂)和300号(蔡冠深人文馆)。



200号落成于1922年的春天。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先生亲自前往南洋募捐,获得华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的响应出资,得以建成,因此,200号楼最早又名“简公堂”。当时的200号坐西向东,为二层砖木结构,中式大屋顶与西式墙身相结合,飞阁流丹、气象万千,是复旦最大最宏丽的建筑,自然成为学校的中心,名人荟萃、活动丰富。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飞机对复旦校园狂轰滥炸。第一宿舍、体育馆被夷为平地,200号楼的屋顶也被炸飞,内部设施损毁严重。后来,复旦整体西迁重庆北碚,日军和汪伪政权先后在复旦原校区创办“维新学院”和“国立上海大学”,只以灰瓦覆盖、略事修葺。200号楼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100号的建筑风格与200号类似,也曾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但同样毁于日军炮火。


建国后的100号、200号,成为复旦教学科研的重要建筑,历经多个院系和单位使用,内部也多次改造。1984年开始,国家文物局与复旦大学合作培养文博人才,后又与复旦大学共建中国第一个文博学院,为学校提供了专项基建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上世纪90年代初,200号正由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使用,文博系利用该项经费,对200号进行了复建前的最后一次修缮。


现代化地铁、古朴校园建筑群有机融合


早在2005年百年校庆时,复旦大学就曾有建设复旦博物苑的计划,希望改造利用这些老建筑群建设复旦博物苑。


当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主任陆建松提出,希望保留该片历史建筑区,作为历史文物展览空间。“这里是复旦的‘根’。”他说。学校采纳了他的意见,让他指导750号楼(原经济学院办公楼、现校史馆)改建,并负责校史馆展览的筹建。同样是在2005年,蔡冠深校董捐资对300号进行了复建。


多年后,复旦博物苑中的100号、200号日益老化。正逢上海市推出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工程,途径复旦,学校最终决定结合地铁施工来一起开展地上建筑的复建事宜。


尽管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加之战火不断、历史变迁,100号、200号的建筑资料留存较少,但实际复建过程依然遵循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原则。



“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历史考证,利用历史图像、文字档案、同时期同类型建筑作为参考,从整体造型和细部处理来把握建筑风格。专业房屋检测机构还对老建筑进行了全套正规检测,相关报告和图纸也作为复原的部分依据。最后究竟要复原到什么程度,都经过专家论证。”复旦大学基建处高级工程师路坦说。


复建过程中,施工单位非常小心地对原建筑进行卸解,把墙体、屋顶等一些大的构件整体切割、打包并妥善存放。卸解下来的材料则会被最大程度再利用,例如旧墙砖仍会被用作外墙装饰,以尽量恢复历史原貌。


此外,如何让现代化的地铁功能融入古朴的校园建筑群落,也面临不少技术性难题。“18号线复旦大学站结构相当复杂,地下一共四层,已经造了三四年。而地上建筑必须在地下部分完成的情况下再动工,实现桩位的匹配。”路坦介绍。


中华文明资源中心,未来将在这里建成


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复旦大学还关注到原来该片建筑群功能、定位不清晰,既有教学、又有后勤保障,因此特别进行了功能调整和梳理。经过此次修复重建工程,整片区域重新规划,将建设“中华文明资源中心”。



按照规划设计,整个中华文明资源中心片区的建筑,将围绕两个“界面”展开:第一界面,即环绕相辉大草坪的100 号、200 号、300号和相辉堂、校史馆。


第二界面,则由后排新建建筑组成。这一界面的建筑将采用青砖立面的建筑风格,低调内敛,高度经规划和文物部门严格审定,全部隐于草坪周边历史建筑和还建建筑之后,在新老建筑之间形成有机的对话。


“我们不仅希望尊重历史,让老建筑恢复原貌,也希望让它们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新的功能。”陆建松表示。


未来,人们将有机会在这里看到各类展览、文物、档案、科技创新成果等。预计再过一年左右,100号、200号就能携手新伙伴与大家正式见面。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上海高校曾经...

能修自行车、会贴膜拍照,还能学业...

“温柔文档”火了!复旦师生们用别...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