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报记者从5月6日举行的“2021上海民生访谈”中获悉,未来5年上海将按照“全人口、全区域”的工作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目标导向,目标到2025年,实现上海基本民生保障均等优质,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活力,基本社会服务完备高效。
什么是“全人口、全区域”?上海为何会提出这一新名词?
过去在许多人看来,民政服务的对象主要聚焦在部分人群,特别是需要保基本、兜底线的人群,如救助对象、困境儿童、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等,未来则要面向全体人群。
“所谓的‘全人口民政’,就是说在传统民政服务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让民政工作覆盖上海所有人口。”上海市民政局长朱勤皓说,不仅仅是贫困人群、特殊人群,还要统筹考虑城乡、户籍、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口结构,以及全生命周期等概念。民政的政策体系,是基于全人口范围,综合考虑所有市民利益前提下的公共政策体系。
“我相信,民政工作面向全人口、全人群后,将有助于更进一步地解决民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朱勤皓说。
在“全人口”之外,上海还提出了“全区域”概念。
朱勤皓解释说,城市被区隔为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等不同的发展空间。在“全区域”目标下,上海将兼顾本市及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前瞻性思考行政区划与开发区、功能区、新城等关系,以服务供给为半径,以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推进民政工作。
他认为,“全区域民政”的工作手段也是多样的,特别是要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手段,打破空间和距离的约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应群众需求。
比如在社会救助领域,就要通过线下社区邻里发现与线上智能寻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的转变。
“去年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关部门通过低保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并叠加相关参数进行智能搜索,就发现有60多名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人社、街道等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按照‘一人一案’服务机制,主动帮助困难家庭大学生顺利就业。”朱勤皓表示,目前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找人”试点正在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