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上海电力工程师于天刚获2020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1-05-25 17:12

摘要: 上海电力职工研发的双臂液压推进硬封顶格构式大型跨越架的研制及应用,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是国家电力能源输送的大动脉,近年来我国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建设以30000km/年左右的规模增长,统计表明平均每15km就有1处需要跨越高速公路、铁路、高铁、高压输电线路等重要设施,且数量和重要性逐年增加。


跨越施工风险极大,占线路施工全部高度风险的57%,架体倒塌、防护网断裂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公路铁路断行、电力线路停运等严重后果。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传统跨越方法存在三大不足:一是架体及“软封顶”强度不足;二是施工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低,施工周期长;三是安全系数理论值不能覆盖工程需要。随着特高压的迅猛发展,铁塔高度的增加,导线截面的增大,迫切需要新的方法和装置。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线路施工工程师于天刚的《双臂液压推进硬封顶格构式大型跨越架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成果对提高跨越施工机械化水平和本质安全有突破性意义,得到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专题推广,被列为输电线路全过程机械化施工技术重点装备,全国各送变电企业直接或间接应用。


在脚踏实地中逐渐成长


于天刚从事架空线施工27年,潜心钻研跨越施工技术,主持和参建工程从35kV高压到1000kV特高压,足迹遍布全国多地。


“从工程测量、基础、组塔、架线施工,到验收和施工计算,各方面我都进行了发掘、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成果,其中多项是原创和行业内的首创。”于天刚还给记者回忆了几次印象深刻的经历。



2000年9月,作为500kV三峡-万州线路1标段项目总工,第一次进入高山大龄,有着太多的难题。“经过18个月爬山涉水、研究计算、制定方案、制作工具、攻坚克难,电算程序、施工方案和一些施工方法沿用至今,我也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升华,终身受益。”于天刚说,其中对线路的施工计算全面深耕,包括采用的excel表格版本一致沿用至今,是施工方法、工器具使用的重要依据,新方法《优化秭归长江大跨越导地线展放方案及实施》《解决重复进场施工光缆交叉跨越难题 》经常采用。


2017年,500kV施秉-贤令山线路第七标段,位于黔东南林木茂盛的山区,其中一个放线段人迹罕至,交通不便。作为项目经理,他因地制宜、完美地采用了五公里大循环放线方法,创造了送变电施工记录。


2008年,施贤线项目部受命负责500kV福施Ι回抗冰抢险。年初四8人出发,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完成巡视检查,统计损坏,后带领220名分包人员,经历过无水无电无信号的窘迫,用最优的方法解决了爆破、拆除、运输、基础修复、组塔、放线等难题,一个月内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每每回首,热血沸腾!”于天刚激动地说。


工匠精神将继续传承


“我从技术员、班长做起,继承前辈的方法和精神。多年来走在技改前沿,带教技术人员累计60余人、技术交底和各种交流不胜枚举。”于天刚说,他的创新算法、技术方案、技改创新成果等成为公司线路专业典范传承。



在公司的支持下,于天刚于2017年成立了工作室,进行重大技术专题攻关,目前重点是长江大跨越数字化施工和超导电缆敷设技术攻关。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的诠释有四个要点:


一要肯干、能苦干、会巧干。他说:“施工管理千变万化,管和管好差距很大,需要创新”;


二是带领大家都会干。俗语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方法要大家受益和认可;


三是过程多是繁琐枯燥的,要耐的住寂寞。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不能急功近利;


四是立足现场、善于发现,做最需要的事。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视频|滚滚长江上“守缆人”悬空作...

新征程新奋斗|还上海“清爽天际线...

“寒潮”来袭,局部供电负荷“紧张...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