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挂满“黑色蜘蛛线”到秀出“清爽天际线”的高颜值人居环境,从“杆件林立”到“焕发新颜”……近年来,影响城市安全和景观的架空线及电线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这背后,一支35岁以下青年人占到七成的年轻队伍功不可没,他们就是上海市城市综合管理事务中心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突击队。
科学严谨制定计划
上海于2018年开始开展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任务重、协调难度大。从涉及范围来看,包括全市16个区及临港新片区。从工程内容看,包括电力线入地、信息线入地、合杆。如何更好地协调众多建设单位,编制出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年度计划是摆在突击队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每年的年度计划包括四五百个工程项目,分布在全市各区。这些项目区域位置如何?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光靠人工是难以将这些信息全部梳理清楚。从2018年工程实施开始,依托市指挥部组织开发的本市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管理信息平台,为实现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因为各区计划特点和要求不同,需要针对性商议,因此往往需要连续召开4、5天会议,每半天安排2个区,被戏称为“专家会诊”。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全部在城市道路上开展,难免会对市民出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市指挥部编制完成的年度计划还需征求市交警等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最大程度减少项目实施对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
改造前的武康大楼附近街面。市住建委供图
困难中跑出“加速度”
曾经的道路,因为线、杆随意设置,导致杂乱无序的架空线及电线杆成为影响城市安全和景观的重要因素。自2018年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开展以来,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约440公里,立杆2.3万根,拔除各类立杆5.5万余根,平均减杆率达到61%,整合各类设施设备2万余套。
去年复工复产后,时间紧、任务重、不可控因素多等种种困难接踵而至,为了抢进度、赶时间,突击队5月下旬就提前谋划布局。按照安排的时间点、窗口期,全力保障人员、材料、设备到位,做到随时待命,现场条件“成熟一段、进场一段,成熟一处、进场一处”,不放过任何施工时间点和窗口期。如杨浦区江浦路,协调跟随轨道交通18号线和上水隐患管网改造,克服困难进场施工,一段一段抢出进度。
在责任前秉承“首位度”
面对繁琐沉重的工作任务,平时,团队成员会抓紧时间的召开工作例会、推进会、专题会,推进各区、各项目主体工程实施;每周会去到现场开展夜间巡查,实地督促检查施工情况,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确保合杆整治工程不折不扣按时完成。
八小时之外,团队成员也千方百计提升本领。例如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组员,会利用午饭时间向前辈们讨教工作经验,利用下班时间努力啃读落下的业务知识。
团队成员从来没有抱怨也没有松懈,从大病后重返岗位的博士,到刚刚转换身份的“宝爸”们,也都带头积极奉献其中,为合杆整治工程的推进装上“助推器”。
头图为改造后的武康大楼街面。市住建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