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街齐喑,天光垂泪。5月26日清晨,上海的天空中下起了细雨。人们脚步匆匆,熟悉的人、陌生的人,城里的人、远方的人,纷纷奔向一个地方,送别一位老者。
吴孟超院士,学术界称他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病人眼中“最慈祥的好医生”,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告别了他的亲人和病人,告别手术台。
上午8点不到,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前,冒雨自发赶来送吴老最后一程的群众已有数百人。
走进龙华殡仪馆,市民献花处已经摆满了雪白的鲜花。73岁的王仁华阿姨献上花圈后,一个人站在那里喃喃自语:“犯人也是人,他也有活下去的权利!这句话是十几年前吴老对我说的,我一直记在心里。”
王仁华告诉记者,上海市总工会安排先进劳模到监狱去帮教,她从1998年至今都在做帮教工作,遇到一个患有肝病的犯人,她就找到吴老,请求看看这个特殊的病人。“吴老很忙,一个小时的时间,别人要催他签字、开会,忙个不停。有人就对我说,怎么连犯人都要来麻烦吴老。”没想到,吴老立刻给出了这个响亮的回答。今天,王仁华一大早就出门,她想来送一送这位善良的国之大医。
吴孟超的学生于布为也赶来送恩师最后一程。他告诉记者,老师对于他从医最大的影响也是一句话:“我们是为病人服务的,不要去问对方身份,不是比官大小,无论对任何病人,都是一样的。”回忆数十年来和老师之间的点点滴滴,于布为忍不住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一张张合影被珍藏在相册中。“你看这张,我研究生答辩时,坐在老师右边,他就习惯性地和我的手抓在一起。”
在今天的悼念现场,还出现了几位快递小哥。
“我今天早上到现在,已经来这里两次了,都是网友送鲜花给吴老。”一位小哥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要上班没空来,他今天已经接了两单送鲜花的订单,上面还有留言。
记者在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鲜花丛中看到了这样一些留言:“这些花用以悼念吴孟超院士、烦请帮忙献给他老人家,辛苦了”、“国士无双、吴老走好”、“医者仁心!吴爷爷感谢您为患者的付出”……
“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生前,他曾无数次对学生、同事这样说。为了践行自己的这份理想,他在96岁高龄时,还亲自站上手术台,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肝肿瘤。“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看门诊、做手术,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他有一双神奇的手:由于常年握手术刀和止血钳,吴孟超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但上了手术台,不仅手不抖,站上一个多小时也没问题。很多年轻人都会腰酸背痛,但这位90多岁的老人却体力惊人,总是能够一丝不苟地将手术精彩完成。
他的学生还记得吴孟超坐诊看病的情景:常常一上午不喝一口水,无论是初诊病人还是复诊病人,他都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学生心疼老师,会偷偷塞给他牛奶,却从未见吴孟超喝过。
“喝了要上卫生间,会耽误看病,这些病人大都是外地赶来的”“你知道挂我的号多不容易?你知道病人和家属心里有多急吗?要帮他们早点看好,让他们可以及时赶回家。”在吴孟超的眼里,病人当仁不让排在首位。
与一般医生不同的是,吴孟超专收走投无路的重症病人。
怀着如此大爱,他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
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孕妇一样的大肚子前来求诊,经过1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大汗淋漓地给他切下一个重达18公斤的瘤子,这是当时世界上切除的最大肝血管瘤。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与病人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
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摆好床下的鞋子。每年大年初一,吴孟超都早早地来到病房,给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声祝福。他还在医院里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
“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久?不知道。因此,我们要赶紧建立平台,借助平台快培养人才,快出人才。有了人才、有了平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吧?到那时候,我在天上看……”这段饱含深情的自白,道尽了他心中最真挚的愿景。
仰望星空,天上确有一颗“吴孟超星”——这颗运行在浩瀚宇宙的17606号小行星,正不知疲倦地散发着光芒。今天,吴老带着他一颗滚烫的初心回到了那里。他将永远明亮,永远照耀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