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上午,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幕。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132位各国顶尖青年科学家、各界嘉宾代表和百位“小科学家”代表参会,大会规格及规模再创新高。
跨越全球百城14个时区,顶尖盛会如约而至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欢迎出席论坛的各位科学家和嘉宾。他表示,130多位科学家线上线下参加此次论坛,其中6位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亲临会场,其规模为近年来所仅见,充分显示了全球科学家对国际科学交流的高度重视,对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高度认可,对上海科创事业的高度支持。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再次专程来到上海接受隔离后出席会议,他在致辞表示,他现场参加了每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见证了顶科事业的发展。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的建设,是顶科事业迈出的坚实一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将继续践行“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大使命,为中国和世界各地年轻科学家提供支持。
科恩伯格表示,顶科事业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高度一致,愿在其中发挥贡献。同时,他向各有关方面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万钢聚焦“面向全球化的科学、技术与创新”这一主题,分别以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跨界协同趋势、绿色低碳实践为切入点,阐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使命,呼吁全球科技界共同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开放科学精神与理念,以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有效行动,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外顶尖科学家热议开放创新生态构建
论坛首次设立“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年度主题,以期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力量,直面重大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以开放的交流与探讨,寻求科学的答案。
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代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向全球发布《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倡议,倡导开放科学并鼓励支持开放科学的行动,因为“它提供了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在随后的主旨会议环节,迈克尔·莱维特以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举例说,由于在蛋白质晶体学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英国生物学家佩鲁茨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首次使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他的一位博士学生克里克,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DNA,并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佩鲁茨完全可以在克里克的论文上署名,但佩鲁茨并没有抢年轻科学家的功劳,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而莱维特本人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也离不开多领域基础科学的突破。它包括了生物物理与化学的跨界,也借助于计算机算力的增强,实现了蛋白质折叠的首次计算机模拟。
随后,罗杰·科恩伯格、2019年拉斯克奖得主迈克尔·谢帕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2018年埃尼奖得主王中林就开放科学主题进行圆桌讨论交流。
科恩伯格透露,他参与编辑的Annual Reviews,是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领域的杂志,目前正致力于将杂志内容转向开放存取模式,供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免费订阅。
王中林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新冠疫情等共同挑战,科学要有分享精神,从一个团队到多个团队的合作,再到多学科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杨卫认为,开放科学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已有研究数据的开放;二是对人才的开放,让更多人接受科学教育、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谢帕德则提醒说,开放科学已经逐渐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但为什么我们没能做得更好呢?这背后的障碍和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值得科学界深入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