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飞四年,我为什么还没坐上C919?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专家揭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1-11-14 17:29

摘要: 年轻的思维对撞出创新的火花。

11月14日,上海科普大讲坛推出全新子系列“科技新青年”,邀请身处科研一线的青年,深度解析当前面临的核心科技“卡脖子”困局,将不为人熟知的前沿领域与技术困局进行科普转化,将新技术带入到公众视野,扩大科研成果的科普辐射面。首期活动围绕主题“首飞四年,我为什么还没坐上C919”,嘉宾与观众展开现场探讨。


当天,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协作,建立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团队的科研和科普交流平台,为公众持续输出优质资源。签约仪式后,“科技新青年”LOGO征集前三名作品揭晓。


在随后的“科技新青年”首期活动中,上海交大科技青年张济泽围绕主题“首飞四年,我为什么还没坐上C919”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


“结冰飞行、失速飞行、高温高寒飞行……,C919大飞机首飞之后进行‘考取适航取证飞行’,就像我们工作需要考证,飞机也需要。”张济泽首先就“适航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展开报告,简要介绍了美国建立世界首个适航审定标准的历程,及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适航标准的历程,说明适航的基本要求和由来;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标准建立的异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式样标准与审定程序时的侧重,回顾“双发动机延程飞行”“播音737 Max8停飞”等几个适航标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来探讨C919大飞机在适航规章与审查上的实践性和局限性。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作为评讲人提出,我国面临的许多“卡脖子”难题是科技新发展阶段在一些要害领域会遇到的必然现象。除了来自战略对手的人为阻挠之外,也是由行业自身历史规律所导致的。这些难关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冷静对待,耐心应对,久久为功。


与以往受众多为亲子家庭的活动不同,此次到场参加的观众都是对科技抱有满腔热情的青年观众,通过台上台下的平等对话,年轻的思维对撞出创新的火花。在未来活动中,“科技新青年”将围绕“无人驾驶”、“国产激光雷达”、“燃料电池”、“国产芯片”、“大型量子对撞机”等前沿科技中的困境与发展,从产业、历史与政策的三重视角,解析陷入困局之因和实现破局之路。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飞四年,我为什么还没坐上C91...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