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毒研究报告发布:毒品是暗网市场最普遍销售的非法商品,多使用互联网货币支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1-12-15 17:51

摘要: 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1)》。


12月15日,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1)》。


报告指出,“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已经成为互联网毒品犯罪的主要方式,“大数据”有助于互联网毒品犯罪防控体系效能提升。


此报告受上海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支持,由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联合研创,是国内唯一聚焦全球毒品问题、追踪最新禁毒动向、服务国家禁毒工作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贩毒分子通过互联网络发布销售、订购毒品和制毒物品的信息,使用隐语、暗语进行交易联络,使用互联网加密货币、比特币、亚马逊币、Facebook币、Q币等互联网络货币在线支付,在互联网上物色运毒“马仔”,或通过物流寄递渠道运输毒品,收寄件不用真实姓名,毒品交易活动“两头不见人”。互联网毒品犯罪在线交易一旦完成,贩毒分子便可通过任何方式的邮寄服务向全球寄递毒品。


“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的互联网毒品交易方式,使得毒品犯罪不再囿于相对固定的区域,毒品来源范围更加广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上下线、层与层传递毒品的传统链条模式,实现了人货分离、人资分离,降低持毒持币的毒品交易风险和毒品犯罪成本,大大增加了禁毒执法部门打击互联网毒品犯罪的难度。


研究显示,自2009年比特币推出以后,比特币很快就被用作暗网市场中的一种支付方式。最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丝绸之路暗网市场开始在Tor网络内将比特币作为其主要付款方式。丝绸之路暗网市场第一次对多技术进行整合,使得毒品在暗网市场中的销售量明显增多。来自帝国市场、阿波罗市场、丝绸之路3.1、精英市场等4个暗网市场的综合数据显示,毒品是这些暗网市场上最普遍的非法商品类别,约占暗网市场商品总量的68%。


报告也指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澜湄流域各国禁毒执法部门需要通过大数据引领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变革,加强禁毒国际合作和区际合作,通过数据整合、多警种合成作战、互联网络监管、互联网络阵地控制等方式构建澜湄流域互联网毒品犯罪的防控体系。


报告建议,注重发挥禁毒情报“挖掘+研判”的前瞻性,探索“大数据+云计算+AI”前沿技术的综合运用,深度研判分析,提升对互联网毒品犯罪的预警和打击能力,做到既能精准打击,又能有效防控、及时制止毒品犯罪。比如,澜湄流域各国禁毒执法部门应整合各国国内的资源,建立流域内各国信息共享的禁毒情报技术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国际禁毒研究报告发布:毒品是暗网...

“红色城区”联手“红色学府”,上...

延续学界佳话!钱伟长纪念馆挂牌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