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工好不好全凭运气?农工党上海市委呼吁规范管理,建立医院护工打分评价制度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2-01-16 15:34

摘要: 护工行业的低水平管理、群体素质的良莠不齐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痛点”。

生病了要住院,请个护工很常见。但对不少病人来说,护工好不好,可能要看运气。作为重要的医疗辅助服务人员是住院患者不可或缺的需要。然而护工行业的低水平管理、群体素质的良莠不齐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痛点”,是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关键问题。


农工党上海市委在即将召开的上海两会中拟提交集体提案,呼吁进一步规范、培养和发展护工行业,这对于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全面推行优质护理,维护患者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护工行业准入和监管体系欠完善


提案指出,目前上海医疗机构中的护工都是由劳务派遣或家政服务机构派遣的,护工的业务管理与人员管理是“两张皮”,无相关的监督管理评估机制。


一是市场管理职责不明确。护工行业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由劳务公司或家政服务机构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后即可进入市场,准入门槛低。目前本市具备一定规模的护工公司有22家,机构规模、管理经验能力参差不齐。


二是行业监督管理不健全。各公司对于护工的聘用、职责定位和收费标准无统一规定;对于护工的培训、权益保障存在诸多的差异。住院患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就地雇佣医院病区的护工,即便对其工作不够满意,也因无明确的监督管理部门而无法有效地投诉。


护工行业规范标准化路径亟待推进


提案指出,目前对从事医疗护理的护工要求不明晰。护工目前只有职业名称和定义,没有相应的国家技能标准;市护理学会也仅对人员进行初级培训,职业登记和人员数据库尚未形成。护工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较低,培训和管理难度高。但目前医疗陪护工作内容和质量评定不明晰,缺少行业标准化路径,针对护工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衡量标准也是缺失的。


此外,护工职业的岗位职责亟需明确。2019年发布的医疗护理员的培训大纲,初步确定了准入门槛,但缺少对于服务标准中针对不同科室和病种陪护的要求和操作规范,不利于围绕患者需求进行医疗照护。


提案还指出,护工行业目前尚未有相应的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缺乏。上海市级医疗机构护工行业工会联合会是目前唯一具有行业性特征组织,只有很少一部分护工公司加入其中,未能承担起行业自律自管的功能。护工行业目前尚未建立起能够为整体行业规范、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业协会。护工的市场需求量大,但是由于没有配套的体制和办法来应对,护工行业没有得到良性发展


另外,护工自身利益无法维护。护工工作繁重,收入却不够稳定,医院中护工每周工作时间在70小时以上的高达73.42%,各种职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也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护工工作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尊重,这就让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羞于”成为护工,不愿意进入护工行业,缺乏“专业人”的资源支持,护工素质的提升也就“后继乏力”。


建议:护工可打分评价,管理公司末位淘汰


提案指出,要明确主管部门对护工市场进行规范管理。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当下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对整个护工市场进行规范管理,明确行业资质条件,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资质标准和投诉举报受理措施,引进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让护工行业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比如,建立医院护工打分制评价制度,搭建统一的“护理工管理评价”信息平台。建立医疗机构对于护工管理公司的年度监督和评价机制,可探索实行末位淘汰机制,以确保有品质的护工公司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社会。二是探索制定更为合理的定价体系。探索制定更为合理的定价体系和价格标准,兼顾护工收入和患者负担。


此外,提案建议要在培训、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形成规范标准;细化管理流程,规范医院护工与患者签订服务协议的文本。针对各服务环节,分场景和病种细化完善标准,界定具体各病种的工作内容,陪护工作质量评估,陪护服务管理,服务信息化领域等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并建立护工信息数据库。搭建“护工管理评价”信息平台,将继续教育、考核和评估与人员数据库管理相结合,促进护工行业高品质发展,满足群众健康需求,逐步建成一支高质量的护工队伍。


与此同时,提案呼吁成立护工行业协会,实现行业的自我管理。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维护护工权益,保障护工利益。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视频 | 许鸿蕨代表:今年新增就...

视频 | 人大代表王曙群:“双减...

视频 | 30秒回看上海两会开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