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3月27日在北京及上海(线上形式)举行。来自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演讲,近4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
会上形成“2022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人固有一老,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如泰山者,人格流芳,化作永恒。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死亡的遐思可以更暖,信念让生命充满力量。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委员会成员丛亚丽带来了对《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把死亡带回生活》的解读和启示。她引用报告联合主席Dr Richard Smith所言:“临终时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往往被忽视。当前制度加重了临终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忽视患者尊严,增加患者痛苦,并导致资源利用不当。”为此丛亚丽呼吁,重新平衡公众对死亡和临终的态度,增强社会和社区力量,增加死亡叙事和交流,通过提升死亡质量而促进美好生活。
福寿园国际集团生命文化产品中心技术总监、上海福寿云生命信息科技总经理于浩发表了题为“用科技延展生命之美”的演讲。他认为科技之于生命有了四个方向的延展,一是通过数字世界拓展了生命的维度,二是通过数字天堂、云上纪念延续了生命的长度,三是通过数字礼葬、礼祭让生命更有温度,四是通过面向普通人的数智化载体增加了生命的广度。未来的“数智陵园”将是治愈的空间,是文化传承之地,是城市的人文地标。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创造性艺术教育及治疗》编委彭勇文发表了题为“诗歌疗法与死亡超越”的演讲和吟诵。他表示,诗歌具有表达、凝聚、联结、强化意义与存在等作用,从而强化共同目标与价值,联结众人成为生命共同体,以不朽的精神超越死亡。
据悉,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和福寿园于2018年发起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论坛借清明之际,研讨“死亡关怀”等话题,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让生死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