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足不出户,方寸阳台如何孕育生机?4月17日,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创新耕读劳动教育新方式,开展了新学期第一堂“阳台菜园”耕读劳动教育课程,将耕读劳动教育课程开进宿舍,让同学们体会阳台种植的乐趣,这也成为疫情期间学生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新举措。
种植新手栽种养护,打造多样阳台菜园
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师周元飞为同学们带来了阳台种植的在线理论课程。为什么要发展阳台菜园?哪些蔬菜适合阳台种植?不同植物喜欢的水肥气光温条件各异,都有哪些种植要点?怎样充分利用宿舍内现有的资源,如泡沫箱、饮料瓶、打包餐盒等制作土壤栽培、水培的装置?周元飞结合自己在疫情期间进行阳台种植的操作实例,为同学们解答上述问题。
课程开始前,学院在组织志愿者做好集中消杀后,将提前准备的花盆、基质、肥料,西瓜、番茄种苗以及芝麻菜、生菜种子等运送到参与课程的学生宿舍楼下。对于完全不懂园艺的“小白”来说,叶菜类相对容易上手,西瓜最具有挑战性,但也是同学们最充满期待的品种,小番茄因其酸甜可口及产量可观,抢占了热门第一。理论教学后,学生们开始了动手实践。大家因地制宜,利用有限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自己独特的阳台菜园。填土装盆、埋种覆土、浇水施肥、容器改造、配置营养液、水培作物……在老师的技术指导下,大家细心种下一个个小生命,呵护秧苗生长,体会生命韵动,创新生活方式。
在种植、养护、丰收的整个过程中,学院老师与研究生助教都将持续进行线上答疑与跟踪指导,同学们还将定期打卡分享自己的养护心得成果。疫情期间紧张的物资供应,让同学们更加体会到一蔬一果的来之不易。
“阳台菜园”是疫情背景下的劳动形式创新,也是本年度农业与生物学院耕读劳动教育体系的拓展课程。
园艺大咖齐备课,重唤责任田生机
四月份原本是预定的基地种苗定植时间,受疫情影响校外培育的幼苗无法进校。为了不耽误农时,留校教师纷纷贡献课题组前期培育的科研用苗。除了将幼苗直接送到学生宿舍进行小范围种植外,这些园艺大咖们还主动参与了劳动教育基地的定植,为大一学生耕读劳动教育的后续开展做好准备。
植科系PI教师尹若贺介绍,农时不等人,虽然当前无法开展线下劳动教育工作,但老师们可以先帮同学将番茄苗种下,待上海战胜疫情,校园恢复正常秩序后,继续带领同学们开展后续的剪枝、吊蔓、除草等相关工作。此次定植的番茄苗,来自多个不同的课题组,老师们也细心地做了标识,同学们未来可以观察、体验、品味不同品种番茄的性状、口味区别。
《蔬菜学》任课教师、研究员牛庆良为劳动教育基地提供了优质蔬菜种子,并在前期进行了播种。目前第一批鸡毛菜已经出芽,未来牛庆良还将指导劳动教育基地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