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实干家|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5-03-23 14:19

摘要: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守护洱海水清月明。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回国从教二十余载,孔海南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我一辈子不后悔”。


勇挑重担,守护洱海水清月明


1988年,孔海南作为中国政府交流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那里从事湖泊与河流技术研究长达十三年,成为了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


2000年,正当中国的七大重点流域面临大规模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年过半百的孔海南再也坐不住了,选择回国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成为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引进的第一位 “海归”教授。洱海水质恶化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的重任落到了孔海南身上。


在洱海项目启动时,孔海南已年满56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曾两次在交大校园和项目现场晕倒抢救。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年龄,都不允许他长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现场工作。但考虑到国家批准并实施“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如此大的决心和投入,洱海又有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恢复原生态湖泊”的情结,孔海南还是毅然选择承担起首席科学家的职责。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里,孔海南每年累计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洱海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日均三万步,他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为减少高血压发病几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随身带着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经过不懈努力,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做“大先生”,交大人接力治水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这是孔海南的叮嘱。


孔海南2000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时,最先讲授的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他的课堂生动风趣,课件与时俱进,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当时正值洱海项目刚刚启动,为了不影响授课,孔海南从上海到洱海项目驻地,每周往返5000多公里,清早六点从上海家中出门,乘飞机到昆明,转三趟汽车,晚上11点半才能到项目驻地。


孔海南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在学生培养中,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十余年来,团队共计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如今,洱海保护的接力棒已交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泽的手上,洱海保护的事业平台也从最初的重大科技专项,拓展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家国情怀,洱海精神代代传承


“我70多岁了,将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我一直思考要为‘久久为功’的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点贡献。”这是孔海南的承诺。


为了让社会、民众更多关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护事业中,他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鼓励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持续开展洱海保护等水生态治理的教学科研、实践公益等活动,他还希望基金能够覆盖到大理大学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为大理州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培训更多的环境管理及技术干部,更专业有效地为洱海保护及当地民生提供科学服务。


近几年,随着洱海水质持续向好,滇西洱海特有的珍稀濒危水生植物“海菜花”已经年年绽放,成为洱海成功生态治理过程的“见证生物”。近五年来,海菜花人工栽培成功普及到3000亩规模,又成为洱源农户重要的“致富蔬菜”,是洱海流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案例。


头图为孔海南教授与同学们在一起。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奋勇争先实干家|上海交通大学孔海...

中国科学家绘制首个海洋最深生态系...

“创基金”平均每年产出10个创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