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封闭管理期间,物传人成为保护校园的最主要的挑战。日前,消杀大宗物资的固定式设备、精准消杀的移动式智能机器人、小巧发光的电梯消毒灯等7种复旦自主研发的智能消杀设备陆续上岗,成为校园消杀的坚实力量。
据了解,从4月15日复旦大学部署物表病毒消杀设备研发任务,到第一批智能消杀设备交付使用,依托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的三支研发团队,只用了短短7天。
姚其副教授的紫外线消杀团队,已将研发的三种紫外光消杀设备运抵复旦校园,正式亮相、“上岗”。紫外光消杀设备“三兄弟”体型各异,应用场景不同,其中滚轴式六面均匀紫外线物表消杀机体型较大,适用于户外的硬质物体表面消毒,如纸箱、硬质外包装箱等;电梯消毒灯、电梯按钮消毒灯两种则体型小巧,适用于电梯上层空气和电梯按钮消毒,“按电梯按钮不必再用纸巾擦拭了”。
这“三兄弟”却有着共同的消杀方式——紫外光消杀。通过紫外线对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照射,破坏其机体内DNA的结构,使其立即死亡或丧失繁殖能力,从而达到消毒杀菌的效果。紫外光能够进行超大规模消杀、气溶胶循环消杀,具有无二次成本、消杀无残留等特点。
“这台消毒机非常实用,为我们减轻了工作量!”4月20日,在邯郸校区东二门试用刚交付的物表全覆盖智能消毒机后,总务处林杰感慨。
收到反馈视频后,研发团队负责人、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张天资回想起过去5天的付出,感到欣慰。
“在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安全高效、快速落地是我们本次研发的核心要点。”张天资介绍,“考虑到物资大多是纸箱包装,如果直接喷洒消毒水,容易打湿包装且非常浪费,我们采用了超声雾化的方案。消毒液被雾化成10微米左右的颗粒,可以很好地附着在物体表面,当物品离开消毒仓之后消毒剂还能继续起作用,不仅提高消毒效率还保障了效果可靠。”
除此之外,工研院副院长、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教授还牵头开展消毒机器人研发。他策划采用多关节双臂协作臂,控制喷头喷洒或照射的角度、相对位置关系,保证消杀效果到位。齐立哲带领20余名研究生在联合科研团队的支持下,迎难而上,高效开发,本着人和消杀环境尽量分离的原则,研发团队还改进了机器人的交互方式。
4月24日,面向货车及环境的第一代移动消杀机器人,在邯郸校区进校物资缓冲区上岗消杀。程序自动控制喷雾形式、距离,开始工作,令人眼前一亮。面向环境及外卖的6自由度移动消杀机器人,也已部署完毕。
10天何以做出三代系列防疫消杀新产品?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说,这归功于复旦在新工科方面的前瞻性部署。
2017年,“复旦共识”打响了国内新工科建设的第一枪,学校成立工研院。工研院集合校内有工程技术背景的研究人员,也成建制地引进了甘中学等一批海内外优秀研发人员,瞄准智能机器人、先进照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开展工程技术和应用研发。同时,工研院是复旦各个学院新技术、新产品的总出口,汇聚各个学院最新成果。这次的几款防疫新产品,便是基于工研院和复旦大学工程技术队伍的联合研发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