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后,他桌前的那盏灯始终亮着!普陀万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保障突击队“战疫”进行时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2-05-06 16:13

摘要: 疫情面前,救死扶伤,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然而这份使命与担当,在疫情的阻挡之下显得更为艰难,也更为神圣。

15个居委、6.7万名常住人口,辖区内住宅楼宇众多,人口密集度高——普陀区万里社区,疫情前这里以“最年轻”的袖珍社区而闻名上海。疫情以来,社区居民就医配药情况如何?


劳动报记者采访获悉,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封控后第一时间组建医疗保障突击队,快速制定《封控小区医疗救治流程》、《血透患者闭环转运工作流程》、《应对突发多居民医疗需求预案》等相关工作流程,保障封控期间各类医疗就诊需求,实现快速反应、精准施治、及时转运,为封控期间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万里社卫“医疗保障团队”的青年医务人员闻令而动,用无畏的姿态逆向而上,用拼搏的身影奋勇担当,在战疫一线践行医者精神。


张晓蒙医生:用心贴心,保障居民用药需求


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的药物供应,成为了一项突出的民生问题。万里社卫中医科组负责人张晓蒙医师,用心在对口负责的5个居民区中,通过微信电话排摸,将用药需求分层分类。特别对于如何满足居民“急用药而急不得”的需求,她煞费苦心,一通通电话联系、核实,再与居委会甚至街道联系,高效将居民急需药物精准贴心地送到病人手中。


只要用心,就能做好。张晓蒙医生第一时间将中发办调拨的防治新冠的中药,及时发放到“阳楼”、“有阳小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她真正做到用心贴心、身体力行得保障着居民的用药需求。


家庭医生姜骥军:争分夺秒,紧急救治快速转运


作为万里街道一个超大型住宅小区,3月20日因疫情封控后,中心应急医疗保障团队的“家庭医生”姜骥军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成员入驻,全力保障封控区内8000余位居民的医疗需求。在居委会临时搭建的医疗保障点中,不论白天黑夜,姜骥军医生桌前的那盏灯始终亮着,电话铃声响起,值守的他总在第一时间接听,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医疗需求。


“居民左下腹疼痛3小时!”晚上9时许,居委工作人员接到一位居民的求助信息,姜医生得知后顾不得吃饭,立即与该居民取得联系、了解病情,了解情况后果断向上级请求紧急转诊,一边协调患者家属及街道居委,在第一时间有效对接,并将居民及时闭环转运至上级定点医院。当姜医生在工作群内汇报:“居民已上120转运车”时,应急医疗保障团队所有成员们紧绷着的神经这才放松了下来。


中医医生黄蓓:全程关怀,定期就诊从不间断


黄蓓是万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中医医生,在“医疗保障团队”中负责血透、化疗等定期外出就医居民的医疗保障。


阙阿姨是一名血透患者,一周要透析三次,当天黄蓓医生帮其转往上级定点医院,结束血透临近深夜,期间闭环转车辆满负荷运载中,在患者和家属焦躁的等待中,接到了黄蓓医生的电话。原来黄蓓医生自阙阿姨转出后始终牵挂在心,得知阙阿姨此刻还在风雨中等待转运车辆,立即协调各方,取得街道支持,落实转运回家车辆。当黄医生收到居民家属发来的感谢消息时,她只是简单回复了一句:“不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蒲万敏护士:无微不至,上门巡诊健康指导


疫情中,有很多独居老人封控家中,期间正常就诊和健康访视也被迫中断。在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急医疗保障热线中,偶尔有独居卧床老人来电需求,然而不亲临他们身边,也难以了解确切的情况。


蒲万敏护士有长期从事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经验,在她眼中,这些老人的急难愁盼也是她心中的急难愁盼。通过了解封控前街道提供的社区特殊人群数据,她针对特别有困难的老人上门服务,代配药、更换导尿管、评估健康情况并与居委会沟通等,事事无微不至,甚至有老人说,“蒲万敏比我亲生女儿还要贴心”。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市首个“平战结合”负压隔离留观...

宫外孕,随时可能大出血!凌晨,一...

点赞疫情防控中的交医青年志愿者!...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