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复旦大学举行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2-05-25 13:06

摘要: 复旦大学科学报告会每年邀请来自各学科的学者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

探讨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复旦大学列入“十四五”规划的一个文理科交叉的重大科研项目。5月24日下午,围绕“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主题,复旦大学举办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人文社科专场。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指出,目前研究中华文明历史变迁的4条重要渠道:古文字学、语言学、文博考古学和人类遗传学。“探讨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项目整合了复旦4大板块的人员优势和学科优势,通过数据集成的研究思路,集成4大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并以历史地图呈现的方法立体叠加,打通不同学科的数据壁垒,充分调动历史地理和世界史两大知识体系。本场报告会展现了这一项目的初步成果,未来将进一步体现复旦大学在人文方面的高端科研水平以及学科交叉优势,将古老的历史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以期成为复旦大学一个重要的科研品牌项目。


对于中国早期文字中的刻画符号、文字画、原始文字及甲骨文,学术界和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钊提出了新的分类和标准,认为只有商代的甲骨文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早期文字。关于汉字的来源和产生的时间,刘钊通过分析论证,对于学界的个别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甲骨文不是由图画逐渐减省而来,不能完全排除汉字的产生是突发式的可能。最后认为就目前材料立论,“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就诞生于商代,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文字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


据悉,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文社理工医专场、学术交叉融合场共6场学术盛宴接连开展,来自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32位专家学者云上齐聚,共同点亮 117 周年校庆的学术星空。


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复旦校长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当年的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也从此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



通讯员:胡慧中
责任编辑:陈烺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10天,复旦大学近百人团队完成1...

疫情冲击下,供应链该如何管理?复...

中老年睡多久最好?7小时!复旦研...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