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毒品犯罪案件呈现一定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利用寄递渠道实施的毒品行为却逆势上扬。近日,普陀区检察院线上通报了该院寄递毒品类犯罪案件的专项分析报告。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物流寄递行业和支付平台的发展,毒品犯罪逐渐形成全链条网络交易闭环,其中毒品流通环节呈现寄递化特点。不法分子通过寄递方式走私、运输、贩卖毒品已成为涉毒犯罪活动的重要方式。
报告显示, 2020年至2021年该院审查起诉阶段受理的寄递毒品犯罪案件件数分别占涉毒品犯罪案件总数的50%和70.73%,占比高且增幅大。
从犯罪主体来看,作案人员多具有刑事前科,毒品成瘾,再犯率较高。
从案由来看,审查起诉案由以走私毒品罪为主,2020年至2021年,该院审查起诉阶段受理的走私毒品案件占涉毒品犯罪案件总数的63%。
就涉案对象而言,涉大麻等传统毒品案件占比6.06%,涉冰毒、合成大麻素等新型毒品案件占比19.70%,涉违禁药品案件占比74.24%,寄递违禁药品现象突出。
报告指出,“网络+寄递”的新型犯罪模式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手法隐蔽化。犯罪分子将毒品伪装后夹藏在各式各样的普通货物中,虚构身份寄递,犯罪手法及流程更加简单隐蔽,加之毒品需专业设备检测,且快递员缺乏辨识毒品的意识与技能,致使毒品被查获的难度较大,及时性较低。
二是犯罪成本降低。犯罪分子通过网络便可获取并传递制毒、贩毒信息,完成线上毒资交易,同时借助物流寄递即可完成毒品运输,实现了毒品犯罪人货分离、空间分离、信息分离,毒品交易风险和毒品犯罪成本降低,这种足不出户的交易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法部门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
三是跨境贩运犯罪高发。依托智能互联网,毒品犯罪活动更容易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跨区域、跨国界的现象更为普遍,寄递毒品犯罪呈现较强的辐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