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第一个复旦”系列主题论坛“引领发展 创新融合——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在中山医院佘山院区召开。今年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95周年,也是复旦大学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的关键之年。本次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第一个复旦”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围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走出综合性大学办世界一流医学院的新路”的主题,深入探讨加快推进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关键问题与重要方略。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据介绍,2018年以来,在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的新模式下,复旦大学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综合性大学办世界一流医学院的新路,将附属医院完整纳入医学院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临床与基础、临床与预防的融合,各附属医院(含筹)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在2020年“国考”中,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再创佳绩,中山医院列综合类榜首,肿瘤医院和列肿瘤专科类榜首,眼耳鼻喉科医院列眼耳鼻喉专科类榜首。
在国家和上海市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始终坚持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护佑生命。它们积极承担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探索推进专科医联体、康联体建设,倾情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奋战在重大疾病救治、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临床诊疗指南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等领域的最前线。2021年,各附属医院(含筹)全年总门急诊量3512万人次,期内出院人数101万,住院手术服务量75万人次,占全市1/4。近5年来,各附属医院完成医疗扶贫援建任务共计28个,派出医务人员800余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10个,派出医务人员50人。各附属医院齐心协力,树立起敬佑生命的“复旦样本”。
面对新冠疫情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的重大威胁,复旦上医人闻令而行、尽锐出战,在疫情防控战斗特别是“武汉保卫战”和“大上海保卫战”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书写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动人篇章。2020年,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累计派出13 批次、511名援鄂医护人员,占上海援鄂医疗队总人数30%以上;今年上半年,仅6家复旦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就整建制派遣医疗队3885人次,到5个定点、2个亚定点、5个方舱医院及其它10个派驻点开展救治工作,派遣核酸采样队伍3690人次,累计收治患者7.4万余人次,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与此同时,在医学科研战线,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引领我国疑难危重症和罕见病治疗不断向前发展, 高水平原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诞生国内首个真丝血管、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首次游离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术,在全世界首创小肝癌早诊早治概念、首创新喉再造术等等,近3年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几十年来,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杰出医学人才和医院管理人才。复旦上医在全国率先试点临床医学“5+3”模式和“5+3+X”模式,引领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实施临床师资双培计划,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