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至28日,是复旦大学本科生新生报到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和全球40多个国家的4000余名2022级本科新生,自此成为“新复旦人”,在这里开启求学生涯的新旅程。
据了解,今年本科生的线下迎新继续采取宿舍刷脸的方式进行报到,身处境外的学生在线完成报到程序。各方力量均下沉至住宿园区,多措并举完善迎新流程、细化迎新服务、创新迎新内容。针对新生家长不能入校等情况,各部门广泛动员,组织志愿者近千名助力迎新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复二代”双胞胎姐妹圆梦复旦
来自进才中学的满思奇、满思易姐妹圆“满”继承了复旦梦,爸爸满振勇1999年博士研究生就是毕业于复旦大学,姐妹俩也将在复旦大学展开求学之旅。
从小到大一直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的满思奇、满思易姐妹,拥有着几乎相同的人生轨迹。从未分开过的姐妹俩,即将双双进入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试验班,只是一个是1班,一个在2班。不仅因为学科排名全国领先,姐妹两个还在高一寒假的时候进行了关于经济方面的职业体验,对于经济有一些初步了解。
面对即将开始的新学期生活,姐姐满思奇希望在大学交更多的朋友,充分挖掘自身的可能性,领略更广阔的世界。妹妹满思易准备做一名图书馆常客,感受复旦积淀百年的人文气息。
还有一对优秀的姐妹也几乎在同时到达了复旦大学。来自七宝中学的章雨茹、章雨薏姐妹即将进入复旦新工科专业,姐姐章雨茹选择了技术科学试验班,妹妹章雨薏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
成绩相近的两姐妹,在学习上有着同样的冲劲。身在不同班级,老师教的侧重点、知识点不完全相同。对于对方不太理解的知识,姐妹俩会互相交流、讨论指导。考试失利时,对方是最好的安慰者和鼓励者。两人有时也会进行良性竞争,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我们了解到复旦正在大力扶持新工科专业,特别在微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已有很好的口碑。填志愿时,我们都填写了新工科相关的专业。希望将来能够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我们不仅是希望在各自专业方面深入学习,其他领域也要辅修一些。”
多岗位志愿者陪伴新生踏入大学第一步
22辆电动三轮车在住宿区间穿梭,200余辆手推车为新生代运行李,数十顶鲜亮的橙色帐篷下是各咨询点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校园各处都是守候着新生们进校的学长学姐……
据了解,学工部和医学学工部号召院系组织本科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复旦学校”学员、本科生新生骨干培训班学员等各类本科生优秀学生骨干近300人,组建“本科生党员迎新服务队”。学工部门的党员老师值守各园区入口负责统筹调度,一位位身穿红色T恤的志愿者拉着手推车,随时做好运送行李的准备。
为了简化报到流程,避免人员聚集。学工部、医学学工部、保卫处与信息办联合整合多方资源,做到“主动出击”,将迎新工作关口前移,提前发布信息,提前在网上办理部分手续,提前建立师生联系,细化报到流程、提升工作实效。
为支持最新的新生出入校管理,信息办协助保卫处,于四校区“新生专用通道”和“车辆缓冲区”分别部署了新生专属认证设备,新生使用事先领取的虚拟校园卡扫码入校,极大地提升新生报到效率,避免拥堵的同时也保证老生入校的顺畅。此外,认证设备可以关联防疫信息,相比往年人工线下核验,节约了人力成本,并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
进入宿舍后,辅导员和志愿者们事先分装整理好的迎新物资已经在桌面上静静等侯。内地学生通过“复旦迎新”小程序便可足不出户完成报到,在境内的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准备好身份证件和录取通知书即可完成线下核验。当晚和次日,各院系会上门走寝,沟通新生周的各项安排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早在暑假,迎新物资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就已开始逐步推进,各书院的学长学姐用心为学弟学妹们准备入学的第一份“礼物”;迎新当天,书院志愿者们穿上服装,戴上统一的帽子和写有“问我”字样的头箍,给“萌新”们送上初入复旦的美好体验。
医食住行全方位,后勤服务再升级
今天,食堂还精心准备了“赴旦之约”“未来可期”新生专属套餐,凭借一卡通或录取通知书即可购买。套餐种类丰富、口味多样、美味实惠,随套餐还赠送神秘惊喜等待新生解锁。除新生餐外,食堂还特地为大家更新了复旦美食地图,鼓励大家随地图打卡各大食堂,一起寻味复旦。此外,全校各校区咖啡厅、水吧为新生提供饮品半价福利,凭一卡通或录取通知书即可享受优惠。
新生们住的怎么样?据了解,复旦大学近年来不断对楼内公共设施的配置进行升级,部分学生园区家具、窗帘、开水炉也进行了更新,不断改善同学们的寝室居住环境。住宿舍中,总务处为新生们提前准备了后勤服务大礼包,汇集“医食住行”服务信息,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复旦生活。
此前,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对新生入学报到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给新生们发送了入学须知邮件,对报到流程、学费缴纳、签证申请等入学手续做了详细说明;设计了合理动线,并在楼外搭建了帐篷设置等候区,使新生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完成报到;在学校校门处安排工作人员,确认身份、协助申请随申码,使外国留学生新生们在入校第一时间感受到复旦暖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