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以下简称“进博会”)。五年间,进博会“越办越好”的理念从馆内延伸到了馆外。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其通过圈层管控、分类组织、执法服务等精细化交通管理,结合“智慧公安”赋能,逐年优化管控措施,由点及面合理均衡区域交通流量,为进博盛会打造优质交通环境。
从通行需求出发
立体引导不同人群快速抵离
“进得来、出得去,车要停得下,人要行得畅”,在第一届进博会交通组织方案筹划时,交警总队就订下了这样的目标。
彼时,通往国家会展中心的快速路主要集中在G50—嘉闵高架这条南部通道,通行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国展中心配套停车场地大多数并未规划落地,主要是依靠周边未开发地块临时改造的。
要摸清楚每条道路的通行能力、每个停车点的容纳数量,交警总队路设部门对国家会展中心主要进出通道和周边路网车流都一一统计。
在对周边交通做到“心中有底、悉数掌握”的前提下,动态控制交通流量与信号灯的最佳匹配,采取优化信号配时、设置可变车道等措施。
道路情况掌握后,如何科学引导前来参展、观展的车辆和人群,民警们又采用了分类的方法,“考虑到不同省市、不同区域、不同方向、不同路径、不同交通方式前来的人群”,还要尽量少影响、不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
要引导车辆和人群快速便捷地抵达场馆后,再根据车辆类型和预约信息停放到指定的停车场。于是,从远端的入沪高速公路开始,指引和临时管控措施的标志就出现在各条快速路上,不管是从哪个方向去往国家会展中心,都会找到最便捷的路径。
据统计,截至目前,共安装国家会展中心指引标志380块、临时管控措施标志145块。
这几年随着北翟路地道、诸光路地道、北横通道,以及崧泽高架西延伸段陆续建成通车,顺利打通了国家会展中心的东西快速通道。
同时,进博会“停车预约系统”也越来越“聪明”,这让交警部门可以更加精准地从参展人员的通行需求出发,把车辆分流到多个通道,保证路网上的均衡,而停车泊位的设置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着眼需求侧,提供更精准的停车供给保障,同时兼顾停车便利性,提升展会交通的体验度。
圈层管理为指引
科学分配岗位动态调整警力
如此大规模的盛会,加大警力配置是肯定的,但是岗位如何科学设置,会展中心内部和外围怎么分别管理,快速路和地面如何联动,入沪关口又怎样做到快速通行?是摆在交警总队勤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交警部门实施了交通管理的分层管控,前三届进博会的机动车凭证通行管制区域分别为9平方公里、7平方公里和4平方公里,到了第四届进博会,警方将机动车凭证通行管控范围压缩至“1条路、2处匝道”。第五届的管控范围也未有增加。
延安高架、G50沪渝高速、嘉闵高架、华翔路、盈港东路以及71路公交专用道、沪青平公路公交专用道、诸光路等是进出国家会展中心的主要通道。
借助“易的PASS”系统,交警部门对这些重点路段、区域的堵点、乱点逐一梳理,结合不同圈层的防护强度和出行需求,科学制定常规执勤岗位,再叠加机动执法岗位。并且,实时监测路网车流,及时对岗位进行调整。
此外,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同时,还组织机动、青浦、闵行交警支队组建多支摩托快速机动小队,每天开展巡回滚动执法,第一时间处置各类交通突发事件。
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市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努力方向。管控做了“减法”,在便民服务上则要做“加法”,几届进博会陆续在展馆周边增辟“即停即走”临时下客区域,开放嘉闵高架建虹路下匝道,方便大巴车和出租车将持证人员送达,提高抵离便利性。
“智慧”赋能“联动”
助力实现道路交通智慧治理
国家会展中心周边道路布设的50余块全彩显示屏,智能引导车辆避开拥堵节点和管制路段,分散进入各停车场,后台还对采集到的交通参数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均衡车流。第二届进博会期间,就及时研判调整会展中心周边5条可变车道通行方向,共计调整50余次,有效缓解了进场、散场高峰时段交通压力。
这些都是“智慧公安”建设成果发挥的作用,车速、路口过车数、排队长度等等,对路面的情况实时掌握,就可以更快更合理、精细化地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实现“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专业化”指挥调度。
“联动”机制在历届进博会期间交通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包括高架交警和地面交警的联动,交警和市交通委、道运局的跨部门联动,以及沪苏浙三地警方的省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