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职工,胸有良策,肩有担当。刚刚过去的2022年,市政协总工会界别的委员们认真履行职责,成为了广大职工心声的“倾听者”,诉求的“代言人”。整个年度中,委员们紧紧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政协工作全局和工会主责主业,脚踏实地,积极创新,始终关注热点、重点、难点、要点。
1月10日,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将正式开幕。总工会界别委员们将会纳众智、聚共识,把申城广大职工的期望带进会场,发出更响亮的“工会声音”。
持续疾呼:技能人才缺口为何难填补
技能人才重要不重要?重要!技能人才缺不缺?缺!
目前,上海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结构与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缺口为啥总是填不上?这成了总工会界别委员们始终关心,多年为之发声的焦点。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总工会界别就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激励一线劳动者服务新发展的建议》为题作了大会发言,呼吁有关部门聚焦重点,通过“确权”、“赋能”,为劳动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完善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多方位激励一线劳动者服务新发展。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指出,高技能劳动者是推动上海新发展、做强做优“五型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正是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要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支撑,推动完善企业为主、各方参与、职工加入、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不仅如此,总工会界别当年还提交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建议》提案。针对上海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开展认定工作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还提出要按照“谁评价、谁负责、谁发证”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妥善保管原始文档,实现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可追溯。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上,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又就增强对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吸附力,打造高技能人才高地等内容大声疾呼,呼吁要让高技能人才的“钱袋子”鼓起来,让高技能人才不再被困“职称”里,让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体系真正“转”起来。
黄红建议,通过推动企业完善和优化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探索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入股等激励方式,建立更能体现个人岗位价值、能力水平、实际贡献相符的薪酬制度;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业态新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工种)范围,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同时,创造更多条件、提供更多通道,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能的良好社会环境。
记者最新了解到,在今年两会期间,总工会界别的大会发言依然将“瞄准”如何培养更多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之上,呼吁出台更加切实性举措,让“上海师傅”受人追捧的情形再度回归。
脚踏实地:每一份提案背后都有深入调研
履职一年间,总工会界别委员们走在基层,深入调研,为一份份提案提供有力支撑。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张宁提交了一份《关于为上海市快递末端提供交通便利:解决快递小哥“最后一公里”通行难的建议》,这份经过深入调研的提案,关注了快递小哥的生产工具——电动自行车,由于电动车换发专用牌照等原因,很多小哥的电动车将无法上路,因此张宁提出,试点开放电动三轮车等建议,得到了多名委员的支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一份39名委员联名的提案。
去年10月,张宁更是换上工作服体验了一回快递员的日常。在切身感受过一个个包裹是如何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她再次呼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可以在道路条件允许的区域内,有一个专用牌照或者专用通道,这样可以让快递员便捷地把包裹送到居民手上。”
据了解,仅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总工会界别提交了多份聚焦一线的提案,包括了《关于加大<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执法检查力度的建议》、《关于加大对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资源投入的建议》等。所有这些,委员们都把职工的需求放在心里,写进提案,践行在行动上。
抗疫一线:架起“连心桥”化解危情
还记得去年春寒料峭时,病毒再一次席卷上海,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加大。
在那个特殊时刻,总工会界别的委员们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勇于担当作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团结引导社会各界全力以赴、共克时艰。他们中,有的在单位全力督战保障物资供应,有的下沉社区当起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彰显作为,在这场大仗硬仗中展现了风采,真正把委员二字写在抗疫主战场上、写在职工的心坎里。
2022年4月20日,一位青浦农户的来电牵动了市政协委员、劳动报社总编辑王厚富的心。由于疫情原因,这位农户自家20个大棚、上万斤西红柿的采收和销路双双犯了难,可谓是心急如焚。
听闻求助后,王厚富委员立即与青浦区政协主席曹卫东取得联系并告知相关情况,请求予以关心和帮助。青浦区政协随后联系到青浦区白鹤镇农服中心,积极对接协调镇内保供单位,帮助农户销售,挽回了经济损失。政协“搭桥”,媒体发力,共同化解了这一难题。
2022年3月,市政协常委陆敬波所在的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正式启动小微企业法务公益项目,集结数十名资深专家、律师、顾问等,开展包括涉疫法规政策解读、法治信息提供、普法讲座培训、法律专业咨询等在内的公益服务。
不仅如此,陆敬波委员积极响应号召,全力参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围绕本市疫情防控及其复工复产等相关问题共提交了《关于本市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的建议》等7份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2项建议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用。
积极探索:界别创新提质增效
“你们提出的‘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关心关爱’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去年8月,一份由王厚富、陆敬波、王军等委员提交的1093号提案,得到了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答复。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反馈,具体的关心关爱举措也逐一得到了落实。
而这,正是市政协总工会界别的工作创新做法取得的成果。为充分发挥界别委员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作用,经召集人提议、全体界别委员踊跃报名响应,总工会界别成立了提案工作组、学习调研组、宣传信息组和组织协调组四个工作组。四个工作组本着分工负责、各尽其能、协调配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组员特长,形成工作合力。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工作组制度在规范化建设不断突破,推动总工会界别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其中,提案工作组提交了《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关心关爱》和《建议政府列支复工复产初期非公中小企业员工防疫检测费用》两篇联名提案,聚焦企业复工复产、职工心理状况、劳动关系稳定等方面,进行了“大走访、大排查”,提出“坚持流动可控,实现企业半闭环管理方式”等六项建议,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学习调研组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委员们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代表的参会见闻和感悟,并结合自身工作开展热烈讨论,增进了界别委员思想共识,提高了履职责任感使命感。
宣传信息组主动做好委员工作室的选点建设。2022年8月,市政协总工会界别的第一个委员工作室在市园科职工之家揭牌成立,担负着落实跟踪监督、收集社情民意等职能,将围绕市政协和总工会界别年度重点课题、职工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工会领域重点工作等内容,建诤言、献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