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认同感有所弱化,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中的产业工人自信心不足,职业自豪感、荣誉感、认同感不强,为此学技术学技能主观不强、对企业和岗位的情感归属感也较弱。如何激励更多年轻人当好技术工人,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中,上海市总工会将提交《关于设立“上海劳模日”的建议》的提案,建议设立每年5月18日为“上海劳模日”,确立一个“价值坐标”、树立一座“精神灯塔”,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时代风尚,更好地带动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三种精神”需要“劳模日”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出巨大引领价值。劳模群体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任劳任怨,以卓越的劳动和忘我的拼搏凝结成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引领着社会的价值风向,成为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市总工会提出,希望通过设立“上海劳模日”,以庄重严肃的法定节日形式,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凝聚起亿万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传递榜样力量需要“劳模日”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在上海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令人景仰、耳熟能详的劳模。市总工会提出,希望通过设立“上海劳模日”,进一步塑造好、利用好、宣传好“上海劳模”文化品牌,激励上海工人阶级勇当排头兵、先行者,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途上再立新功。
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通过建设上海劳动模范风采展馆、打造电台节目“劳模来了”、开展“五一”全城亮灯活动、建设全国首家省级劳模学院、开展百名劳模讲党史活动、制作拍摄《奋斗的时光》劳模宣传片、持续举办“致敬!时代先锋”等“致敬”系列主题图片展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劳模风采、树立劳模典型。设立“上海劳模日”,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形成合力,跨界整合劳模展示宣传资源,持续打造明星劳模、不断擦亮劳模品牌,打造属于劳模和全市劳动者的全民性节日。
市总工会在提案中进一步阐述,“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是当代劳模的鲜明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劳模先进的作用不可忽视。过去,市总工会通过开展百名劳模工匠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向成长。设立“劳模日”,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劳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培育职工的激情和热情,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更好推动全市劳模为上海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民族精英、人民楷模值得“劳模日”
劳模群体对自身要求极高,企业主人翁精神极强,普遍存在工作负荷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的情况,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带教徒弟、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还有许多老劳模退而不休,在社区、园区、企业、校园持续发挥余热……种种事迹之下,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实事是,劳模群体也是一个更需要关心关爱的群体,他们作为民族精英和人民楷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劳模日”。
市总工会认为,设立“上海劳模日”,有助于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劳模各项关心帮扶措施之外,进一步形成关心关爱劳模的服务机制。通过设立“上海劳模日”,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劳模良好氛围,为切实提高劳模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提升劳模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组织积极加入劳模关心关爱的队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