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着眼‘四个放在’,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规律”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姬兆亮建议,尽快修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在浦东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的“试验场”。
姬兆亮指出,今年是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10周年。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落实国家先后制定四个实施方案,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放管服改革等领域率先形成了一大批首创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但是,现行2014版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严重滞后于当前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从关注贸易投资便利化涉及的“边境线开放”向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知识产权等“边境内开放”转变。
不仅如此,自贸区与引领区改革举措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的王牌效应还未真正释放出来。迫切需要把上海自贸区制度型开放风险压力测试的战略任务与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战略定位衔接融合,系统集成。除此之外,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因此,姬兆亮建议,尽快修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完善制度型开放的法规保障。一是解决好上海自贸区与临港新片区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一体谋划上海自贸区提升战略实施方案,形成制度型开放的“拳头效应”。二是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条例》作为浦东新区法规,通过暂停实施或调整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率先试点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条款,开展一揽子制度型开放的压力测试。
聚焦“两特”建设,在浦东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的“试验场”。依照中央引领区意见关于浦东要打造全域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要求,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举措向浦东全域拓展,形成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并适时率先向全市复制推广。同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应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充分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加快实施主分区模式,打破现行物理围网的限制,以企业为单元实施信用评级、分类监管,支持发展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不仅如此,以打造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为突围口,构筑制度型开放的“新空间”、“新优势”。一是以“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为抓手,进一步畅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一带一路”电子商务新规则,打开“一带一路”贸易发展新空间。二是要做跨境资源配置的桥头堡。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打造“一带一路”的资金管理中心、技术创新策源基地、数字贸易港和国际化人才高地,实现资金、技术、数据、人才等资源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三是要做制度型开放的桥头堡。率先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互认。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软实力,当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