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着眼‘四个放在’,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规律”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游闽键建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机制,设立不少于3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游闽键指出,2022年上海科创中心已经形成基本框架,但从创新指数对比来看,上海和北京、深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对标纽约、伦敦差距更加明显。科创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尤为重要,只有让知识产权动起来、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励创新。
游闽键表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应用、解决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担保”的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4868.8亿元,排名第一的浙江是1051.02亿元,广东611.39亿元,上海以85.22亿元位居第七。原因不是企业没有需求,而是缺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商业银行不愿贷、不敢贷,因此,建议市财政局支持本市设立不少于3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采取后补助支持方式,按照不超过本金中银行、担保、保险、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各自承担风险部分的50%对相关机构进行风险补偿,以鼓励更多机构参与知识产权质押工作。
同时,培育一批市场“鲶鱼”,唤醒沉睡的专利。游闽键指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有效专利实施率55.4%,从专利走向商业化之间存在信息鸿沟、技术鸿沟、市场鸿沟,培育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服务人员和专业机构,将能够有效唤醒部分具有市场价值的沉睡专利,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以专利代理师为例,目前上海此类人才远远少于北京和广东,亟待通过放宽条件给予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