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黄红代表市总工会呼吁:让“上海师傅”受社会尊崇能够重新回归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3-01-13 15:50

摘要: 推动更多上海工匠成为大国工匠,让“上海师傅”受社会尊崇能够重新回归。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一起纳入了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上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以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1月13日,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就推动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发挥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作用、营造尊崇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环境氛围等内容,代表市总工会进行发言。她提出,继续探索工匠人才的培养路径,推动更多上海工匠成为大国工匠,让“上海师傅”受社会尊崇能够重新回归。



供求不平

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面临诸多困境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和气势恢宏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为推进上海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从曾经参与建造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上海电机厂等工业“四大金刚”、风靡全国的“三转一响”,到如今参与建设的洋山深水港、载人空间站、C919大型客机等“上海品牌”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无处不是产业工人的身影。截至2022年,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约413万人,高技能人才约119.5万人。


“但是,我们也看到,上海产业工人的数量、质量、结构与现代产业发展目标还不匹配。”黄红提到,目前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正面临诸多困境:“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并存,高端技术工人短缺;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育附加专项资金一直未足额使用;学生到生产一线的意愿不强,年轻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获得感还不强,一些工人坦陈社会地位、主人翁地位不高等。


破解难题

让“上海师傅”再次受人追捧


上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面对当前困境,如何破题?


对此,黄红在讲话中建议,要推动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当前,本市的583名上海工匠中,仍有35人未获上海户籍。黄红建议,要总结推广“临港工匠”直接落户、居住证专项加分、缩短“居转户”年限的经验做法,让更多技能人才落户、扎根上海。人才落户之外,黄红认为,可以通过完善校企双向聘用人才政策,推动高校教师进企业、劳模工匠进校园,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更好发挥技能人才作用。同时,推动企业建设培训基地、实训基地,让学生早实习、多实训,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力度。


“上海要充分发挥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作用,要完善职工创新成果奖评选机制,完善岗位创新机制。”黄红进一步建议,上海应保留2011年设立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恢复独立成组评审模式,搭建职工岗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让更多原始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岗位创新机制方面,黄红建议推动企业普遍开展示范性引领性劳动与技能竞赛,将创新要素纳入职工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体系,不断激发技术工人的创新创效活力。


“让‘上海师傅’受社会尊崇能够重新回归。”黄红在讲话最后呼吁,大力营造尊崇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环境氛围,可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做法,比如杭州、苏州等设立工匠日,成都出台礼遇工匠政策,优化服务模式。在行业领军企业中,拓展其优势,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劳模工匠人才创新联盟,持续扩大其在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带动效应。

摄 影:张锐杰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工收入增长了,福利提升了!委员...

市政协委员谢邦鹏:用好疫情防控累...

清华北大毕业生为何也遭遇落户难?...

首页

顶部